编者按:本文来自 中本小葱,Odaily星球日报经授权发布。
11月8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共同主办的“2019可信区块链峰会”在北京举办。
出席本次峰会的包括国内相关主管部门的领导,以及国内外区块链行业领先的专家、学者及项目方,与会人员一千余人,可以说是继“10.24”狂欢事件(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区块链)后,区块链行业的一次重要盛会。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出席了本次峰会,并作为特邀嘉宾发言。期间,他对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基本概念、区块链技术的本质、创新及应用,都发表了独到见解,小葱参与了本次会议并对其发言要点做了整理(如下)。
首先,狄刚强调要提高对区块链概念及其本质的认识。他指出,区块链本质上是密码学、对等网络、共识机制等多种传统技术的集成创新,不能夸大和神化其概念和作用,要辨析区块链的“是与非”、“能与不能”,对区块链取其精华、回避短板。
其次,狄刚再次强调“币”和“链”不能混为一谈。“虽然区块链发端于比特币,但数字货币并不一定基于区块链技术。”对区块链既不要误读也不要曲解,尤其对任何先进技术的作用要相信但不迷信。
在区块链的技术创新上,狄刚认为要“合力创新”。在性能提升方面,他认为区块链应该从网络和计算两个方面来探索改进;提高可扩展性方面,区块链主要从架构设计和跨链互操作两个方面来探索改进;安全可控方面,现在的隐私保护算法、未来的抗量子密码都是应用落地的关键。
最后,狄刚指出,区块链要服务实体、并不断迭代融合,在务实创新中发挥改良作用,“区块链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子工程,需要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构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生态“。
据狄刚介绍,目前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在国家的支持下,联合有关各方,打造一个“2+2+1=1”的生态体系,即,研究一套理论体系、制定一套业务标准、突破区块链关键技术、解决数据可控共享问题、打造一个共生应用平台,以共建、共管、共治的模式最后形成一个生态体系。实现“包容性对接”、“可控性共享”、“对等性互联”三大能力,打造一个集开放贸易金融生态、可穿透式监管的、有公信力的金融基础设施。
狄刚还透露,目前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已经与香港金管局旗下的香港贸易联动平台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开启央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与香港首个跨银行贸易联动区块链平台的跨链对接工作。央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于2018年9月4日在深圳成功试点上线,截至2019年10月末,参与推广应用的银行达29家,网点485家,业务量约合75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
小葱对狄刚在会上的讲话做了整理,以下为演讲全文:
尊敬的王总经济师、尚理事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感谢刘院长的邀请,非常荣幸能在2019可信区块链峰会上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在此,谨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对本次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座的都是区块链方面的专家,尤其是刚才听了几位领导的发言,深受启发、收获很大,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金融科技与区块链领域有多年的积累,并做了一些应用实践,昨天我们刚参加了香港金融科技周,区块链技术是科技周的热点话题,我们与一些同领域的专家进行了交流,并与香港金管局旗下的香港贸易联动平台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启央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与香港首个跨银行贸易联动区块链平台的跨链对接工作。
央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于2018年9月4日在深圳成功试点上线,截至2019年10月末,参与推广应用的银行达29家、网点485家,业务量约合750亿元。借此机会,我也和大家汇报几点通过实践对区块链的认识与体会:
一是提高认识、厘清概念。
首先要提高认识,深入领会习总书记讲话精华,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
区块链技术如今已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技术,成为各国争相布局的战略前沿。继英国、德国等国家将区块链上升为发展战略之后,2019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近几年,区块链凭借其独有的信任建立机制,逐渐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热门技术,有助于提升社会多主体之间的协作效率,减少商业摩擦成本,优化社会资源要素配置,蕴含了加速我国数字化转型、激发数字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其次要明晰概念,“币”和“链”不能混为一谈。
现在区块链异常火热,一夜之间百花齐放,受到全国高度关注,但需要理性客观认识,区块链并不等同于比特币。虽然区块链发端于比特币,但数字货币并不一定基于区块链技术。从本质上讲,区块链是密码学、对等网络、共识机制等多种传统技术的集成创新,不能夸大和神化其概念和作用。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对区块链的认识往往不统一,你说的区块链往往不是我说的区块链,因此对区块链既不要误读也不要曲解,尤其对任何先进技术的作用要相信但不迷信。
再次要扬长避短,对区块链要取其精华、回避短板。
区块链以大量冗余数据的同步存储和共同计算为代价,牺牲了系统处理效能和部分隐私,并不适合零售支付等高并发的支付场景,也要注意对商业信息和个人数据的隐私保护;但借助集体维护、多方协作、可证可溯、可信共享的技术优势,有望在存证、确权、贸易金融等公共服务领域,探索多方共建系统,打破信息孤岛,加速数据的可信共享,重塑多方的协作机制。因此,需要我们找对应用场景,不能为了区块链而区块链而去追赶技术时髦,要正确认识区块链技术的适用场景,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需要区块链,也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需要上链。区块链技术本身具有中性特征,采用什么技术,首先考虑的是要解决什么问题,采用区块链技术之前,先想想不用区块链会怎么样,是否存在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技术。利用区块链技术会带来新的好处,现在很多案例并不单一采用一种技术,区块链往往结合其他技术混合使用、或者用于局部场景,针对不同的问题。实践证明,混合采用不同技术可以达到综合效果最优。
最后要务实推进,区块链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子工程。
不可否认的是,从诞生到现在,发展了十年的区块链技术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面临效能、安全、标准、合规等多方面挑战。因此,我们既不高估其现在的作用,但也不低估未来的潜力,而应该冷静思考、潜心实践,如何让区块链化解行业痛点,让区块链深度服务于实体经济。从实施路径看,区块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特征。我们经常遇到“工程实现是否存在系统漏洞?”“链上链下数据如何账实相符?”等质疑。因此,我们应客观认识不存在任何可以包打天下的技术,对于区块链也一样,应该综合考虑市场发展、风险管控、法律合规等多个维度的要求,链上链下联动、技术业务结合、创新与管理并重、充分发挥区块链+的数字赋能潜力。
二是要聚焦技术,合力创新。
2019年,区块链技术在社会各界凝聚力量、联合创新、共同努力下,正围绕“性能提升”、“可扩展性”和“安全可控”三个方面,不断促进技术的迭代更新。
关于性能提升方面,区块链从网络和计算两个方面来探索改进。
首先谈谈网络优化。
大家知道,区块链使用端到端网络通信机制,网络的时延抖动会显著影响消息传递和数据更新,是影响区块链性能的关键指标。因此,业界从消息压缩、降低消息广播范围等方面,实现网络通信的“降本增效”,提升区块链的性能水平。
其次讲一下计算改进。
一方面,区块链的性能主要受限于交易的执行效率,交易执行效率低,与智能合约按顺序串行排队执行、计算能效受限是息息相关的。同时,现在的CPU都是多核CPU,智能合约并没有充分发挥多核CPU的计算优势。因此,业界正在研究智能合约的并行执行框架,充分发挥多核CPU和集群架构的计算效能优势,提升交易的执行效率。另一方面,业界从选择精简指令集、设计新的智能合约语言、采用兼容高效的字节码格式来进一步提升区块链平台的交易处理性能和普适性。
关于提高可扩展性方面,区块链主要从架构设计和跨链互操作两个方面来探索改进。
架构设计层面,一方面,通过将节点功能的微服务化,除了可以实现对密码模块、共识算法、虚拟机等功能模块的灵活组合和替换,还可针对性能瓶颈进行水平扩展,从而为节点的功能和性能提供可扩展性的优势。另一方面,集合中心化和分布式的混合式架构,愈发引起业界的重视,融合随机验证函数等特点,逐步衍生出分层网络、混合共识的研究方向;
跨链互操作层面,多链之间的互联互通是2019年的关注重点。目前,主流的跨链平台大多采用中继的方式,主要面向同构链的接入互通。异构的联盟链之间的跨链互操作进展缓慢,毕竟编程语言、系统接口、智能合约执行逻辑都不一致。相比同构联盟链的跨链互操作,异构联盟链的跨链还充满挑战,未来期待有更多的突破。
关于安全可控方面,现在的隐私保护算法、未来的抗量子密码成为应用落地的关键因素。
区块链通过数据的高度冗余,规避了单点故障的问题。任何节点都是平等的,如果出现故障,可以通过重新接入系统,进行数据同步,不用担心数据的丢失。但是,高度的信息冗余,会给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的保护带来很大挑战。一方面,通过零知识证明和多方安全计算解决数据的交叉比对和聚合利用问题,使得商业应用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地使用;另一方面,随着谷歌量子计算机的问世,如何研制可商用的抗量子密码体系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三是服务实体、迭代融合。
以央行贸金区块链平台为例,贸易金融是一个中低频交易,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彼此之间还要互信共享,尤其面向跨境业务,它的需求和区块链的特性是天然匹配的。贸易金融也是不断推陈出新。
1.0阶段是个系统化、数字化阶段,业务流程线上化,是一个“手工搬家”的过程,风险主要靠线下防控;
2.0阶段是平台化阶段,围绕单一应用场景,以区块链为基础搭平台,同时线上做到了风险防控。目前,很多企业都处于2.0阶段。但是,2.0阶段遇到了新问题,每个场景都有区块链,缺乏标准化,各个链的内部解决了信息孤岛,但是链与链之间又形成了新的信息孤岛。
因此,需要我们共同打造一个3.0的生态,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在国家的支持下,联合有关各方,打造一个“2+2+1=1”的生态体系。什么是“2+2+1=1”呢?
第一个“2”代表两套软的体系,构建一套数字经济理论体系和一套标准规范,理论体系主要研究技术供给与业务产出的因果与相关模型,通过标准体系,可以对业务进行抽象并形成最大公约数,实现业务的真正优化和流程再造,充分享受数字化红利。
第二个“2”代表,形成两套硬的突破。
一个硬突破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围绕高通量、跨链互操作、数字身份、隐私安全保护等关键技术,进行技术攻坚和原始创新突破;
另一个硬实力突破是围绕多源异构公共数据的安全整合和交叉验证,打造公共数据服务总线,综合应用多方安全计算、零知识证明、同态加密提升公共数据的高效利用。
以两个“2”为基础,叠加一个“1”,即构建一个开放平台,支持不同的应用开发,最后共同作用形成一个”1”,即共同打造一个完整生态。围绕“信息可穿透”、“信任可传递”、“信用可共享”三大目标,从技术上支持监管植入和风险预警,将贸易融资业务的核心单据、关键流程上链,使得贸易双方以及任何一个中间参与者都能快速获取真实信息,具有贸易数据交叉验证、数据不可篡改、业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特点。实现“包容性对接”、“可控性共享”、“对等性互联”三大能力,打造一个集开放贸易金融生态、可穿透式监管的、有公信力的金融基础设施。
总结一下,就是研究一套理论体系、制定一套业务标准、突破区块链关键技术、解决数据可控共享问题、打造一个共生应用平台,以共建、共管、共治的模式最后形成一个生态体系。前天,我们和香港金管局的贸易联动平台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正式开启央行贸金平台的国际化对接工作,共同向3.0生态化迈进。
同志们,朋友们:
当下这个时代,既是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挑战期,也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机遇期。具有一定技术发展洞查力与技术布局前瞻性已经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要求,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是经中央编办批准设立的中国人民银行直属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和中国人民银行整体工作安排,承担国家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并专注于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从成立至今,数字货币研究所持续加强数字货币与金融科技理论研究与业务探索务实才能,成为全球首个研发数字货币的官方机构。
女士们,先生们:
加快推进区块链技术与产业的创新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生态,也要辨析区块链的“是与非”、“能与不能”,切实发展区块链的核心关键技术,发挥改良作用继承式发展,务实才能创新、行稳才能致远,提高认识、理性对待、认真学习、搞懂弄通、服务实体才是区块链的本源!
今天召开的可信区块链峰会,业界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希望大家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凝聚共识、共谋远景,共同开创区块链发展的美好未来。
最后,预祝本次峰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