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界的冲突——到底谁更好?

本文约10255字,阅读全文需要约13分钟
从经济角度聊聊两个世界到底谁更好?

原文作者:FaTPay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给各位看官展示了 on-ramp 行业背后的整个图景。可以看到,传统金融领域有太多的规则,这些规则并不是某个人拍脑袋定下来的,而是在整个行业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参与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相互博弈,最终沉淀下来了这些规则。每条规则都是为了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增加了成本。最终这些成本都转嫁到了普通人身上,为了让这个巨大的机器运转,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背负了巨大的成本。

而 crypto 世界是个崭新的世界,从中本聪挖出了比特币的创世区块至今,不过 14 年的时间。虽然在这 14 年的时间里,在行业内的人看来 crypto 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相比于传统金融世界,这还是太小太小了。你问问周围的人,除了这个行业内的人,有几个人真正知道 crypto 是啥呢?你去买菜的时候问问:“收 u 吗?”,“啊?”,“收不收 usdt?”,“啥油?”

新世界和旧世界规模的差异,决定了复杂度的差异。在 crypto 世界里没有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保护,所以一切都很简单。简单到法院接到这样的案子都不知道该怎么判,因为连明确的法律定义都没有。也正是这种简单,让一部分人非常喜欢,不少人都在尝试建立新世界的乌托邦。我们先不去预测乌托邦最终是不是能建成,我只知道,乌托邦只能适用于一小部分人。如果想让新世界吸引更多的人进来,就得建立新的规则。新的规则建立以来以后,还能像现在这样简单吗?能不让普通人承担本不该承担的成本吗?

两个世界到底谁更好?这是个太大太大的话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今天只从经济角度聊聊这事儿,其他的角度改天再聊。经济角度的衡量标准就相对简单了,就看成本和效率。相同的成本下谁的效率更高,相同的效率下谁的成本更低。

既然要看成本,我们就得把这两个世界给大家掰开了揉碎了,看看里面到底有哪些成本,以及到底为啥会有这些成本。对于 crypto 世界,很多人都会觉得成本低。但咱们得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你买菜都可以用 crypto 的那一天到来时,成本还会像现在这样低吗?

咱们先看看法币世界。要想了解法币世界的运行成本,就得从它的运行机制开始聊。这话题又长了,可以从金银一直聊到银票,再聊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聊到新秩序的建立。咱们今天时间有限,估计各位看官也没那么多功夫听我瞎逼逼。咱们就从现代银行体系聊起,因为这是大家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有些年纪稍大的看官也是一边长大一边看着银行体系不断发展变化。

上世纪 80 年代的时候,大家还都在用现金,那时候就没人听过什么电子支付系统。这一下就暴露年龄了。那时如果要把钱给另外一个人,要么直接给现金,要么去银行柜台转账。去了银行柜台,人家会告诉你,只能转本行,跨行转不了。也就是说,工行只能转工行,农行只能转农行,想要跨行转?不好意思转不了。甚至有一段时间只能同城同行转账,就是说只能从工行北京的一个支行转账到工行北京的另一个支行,你想从工行北京分行转到工行上海分行?您自己想办法搞定吧。

为啥会这样呢?转账就是把钱从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在没有信息化清结算系统的年代,这件事无论是你自己干,还是银行帮你干,都得把一堆纸票子从一个人手里送到另一个人手里。自己干相信大家都会干,这事儿现在看来挺麻烦。那银行在那个年代怎么干呢?

假设我是开银行的,我的银行叫 FaTPay 银行,为了各位看官叫起来顺溜,我们就叫胖付银行吧。胖付银行有北京三里屯支行和雍和宫支行,还有上海外滩支行。有客户到北京三里屯支行来存钱,存进来的纸票子就放在三里屯支行的保险柜里,然后给客户一个存折,存折上记录着每次存款的日期时间和金额,还有账户余额等。

这时候客户张三到三里屯支行的柜台说,我要转账给李四。柜台就问,李四是在胖付三里屯支行开的户吗?张三说是,柜台就开始一顿操作。这时候银行干了啥呢?张三的钱和李四的钱都在三里屯支行的保险柜里放着呢,而且都放在一堆了,从这堆纸票子本身来看,根本区分不出来哪张是谁的。银行有个内部帐本,记录着张三有 100 块钱存在这,李四有 200 块钱存在这。张三要转账 50 块钱给李四,那好办啊,钱都在我这呢,完全不用动,我只要把账本改改就行了。于是账本上多了一条张三转 50 块钱给李四的记录,然后把张三的账户余额扣除 50 ,还剩 50 ;把李四账户的余额增加 50 ,总共 250 。这就是同一个支行内转账的过程。

要是张三说,李四是在胖付雍和宫支行开的户,这时候银行的工作就复杂了,先得问问雍和宫支行有没有李四这个户。毕竟作为三里屯支行,李四的信息没在自己这里保存着,要是雍和宫支行根本就没有李四这个账户,那怎么把钱给过去啊?那个年代可以用电话和传真来通讯,也可以拿着当天的几十张单子,下班之后派人跑过去问问。

在求证了确实有李四这个账户之后,就得真的把钱给过去了。给钱的办法也很简单粗暴,就是开着车把纸钞拉过去。别以为银行有什么狠活儿,他们无非就是车比咱们老百姓的好,能防弹。有些小银行可能还配不起防弹车,就用普通车运了。

但银行也得讲究工作效率,不会说谁来转账都单独跑一趟,那不累死了。一般来说银行都会先把当天的转账需求记录下来。一天结束后,清点一下,发现今天三里屯支行的张三要给雍和宫支行的李四转 50 ,同时雍和宫支行的王五要给三里屯支行的翠花转 30 。这么一算,三里屯支行只需要给雍和宫支行送过去 20 的纸钞,这事就结束了。

这个计算差额的过程说的专业点就叫做“轧差”。把差额计算出来,再把纸钞送过去,这整个过程就叫“银行间清结算”。你看,这概念也没啥神秘的吧,就是个苦差事。

现在知道为啥那个年代转账的时候银行都会说要 1-3 天才能到账了吧。这过程和物流也没啥区别。那时候同行叫“转账”,跨行叫“汇款”。从字面上也能看出来,所谓的“转账”就是把账本改改而已,钱并没有真正流动;而“汇款”是真的需要钱流动过去,汉语中“汇”这个字本身就有流动的意思。

要是张三说:我要把钱转给上海外滩支行的铁蛋,那这事儿就更麻烦了,得开着车跑长途把钱从北京拉到上海去。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除非每天都有很多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转账需求,否则干这事儿吃力不讨好啊。所以在早期很多银行都不支持异地转账。当社会经济活动开始繁荣的时候,这种跨地区的转账需求多了,银行才开始承接这类业务。

要是张三说:我要把钱转给瘦付银行的狗剩儿。胖付银行一看,我和瘦付银行也没有业务往来啊,这事儿我干不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跨不同品牌的银行转账都是个难题。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快,这类需求越来越多,有些银行之间就开始了业务合作,有些大银行之间开始支持跨行转账了,但很多小银行由于资源有限,还是开展不了跨行业务。

这时候正好有一个契机,计算机开始变得越来越便宜,企业的信息化成了一个趋势。国家一看这形势,说我们搞个大工程吧,把所有银行都连起来,解决社会资金流动的问题。于是诞生了一家叫“银联”的机构。

这段历史相当复杂,为了让普通看官能看懂,这篇文章里只挑重要的讲,省去了非常多的细节,懂行的看官们就别较真儿了,我要是哪说错了,您笑笑就过去了。

银联是央行发起成立的,是央行的亲儿子。普通人看到央行就觉得很神秘,其实央行简单说就是“银行的银行”。你的钱存在银行,银行的钱存在央行,可以先这么简单的理解。央行要解决所有银行的钱都能跨行流动的问题,该怎么办呢?

央行说:中农工建你们这些银行都在我这开个户吧,存点钱。现在不是已经有信息化有网络了吗,你们每家银行都要建立信息化系统,而且这些信息化系统要有统一的账户格式。也就是说按照“银行+账户名+账号”这种格式,你们的系统就可以互相传递账户信息。然后你们把客户的转账需求都通过网络发送给银联,让银联来处理就好了。

银联怎么处理呢?比如工行收到一笔转账请求,张三要把钱转给农行的李四。工行就把这个请求一五一十的发给银联:“工行的张三,账号 8888 8888 8888 8888 ,在 2023 年 11 月 13 日 14: 36 给农行的李四,账号 6666 6666 6666 6666 ,转账 100 块”。银联收到这个请求后,就如实地记录下来。每天银联都要收到无数这样的请求,一天结束的时候,银联就要开始梳理这些数据了,把它们汇总在一起,算出来:今天工行总共要给农行 1000 块;农行要给建行 800 块;建行要给中行 1500 块……汇总完毕后,把这个数据发给央行。

央行说:银联我相信你的数据。工农中建不都在我这有账户吗,而且账户里有钱。于是按照银联的数据,从工行的账户里划转 1000 块给农行;从农行的账户里划转 800 块给建行;从建行的账户里划转 1500 块给中行……划转完毕后,大家就都清了。第二天继续这个过程。

你看,银联干了个啥事儿呢?银联只负责收集信息,并且算账,它并没碰钱。而央行相信银联算出来的结果,最后按照银联算账的结果给各家把钱结清楚。这个过程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清结算”。银联干的事情叫做“清分”,央行干的事情叫做“结算”;清分只碰信息,结算才碰钱。

有了现代计算机和信息化的加持,有了这套清结算系统,钱的流动就再也不是问题了。在这套系统运行的早期阶段,转账还是只能第二天才到账,原因就是银联和央行每天结束的时候才清结算一次,入账的银行只有真的拿到钱了,才能把帐记到客户的账户上。银行有工作时间,每个工作日结束的时候结算,第二天才能把入账信息反映到客户的账户上。

现在大家使用的网银转账基本都是实时到账,这其实是一套信用系统。入账银行还是只能在每天结束的时候真正收到钱,这点并没有变。但每个银行都在央行有账户,账户里存了钱,这相当于有了担保。央行对各家说:你们都信我吧,我每天结束的时候一定会把钱给你们的。这才有了如今的网银转账实时到账,因为中行知道建行在央行存了钱,也知道央行会在今天结束的时候从建行的账户里把钱划转到中行的账户里。央行也相信建行不会耍赖,如果账户余额不足,建行有能力把账户余额补充到合适的额度。大家建立起了一套信用体系。所以中行在收到银联的转账通知的时候,就直接在客户的账户上把这笔钱加上去了。

银联在这整个体系中充当了中心化清分机构的角色,央行充当了中心化结算机构的角色。这里面充满了信用机制:你相信银行,银行相信银联和央行,央行相信银联。在这种相互信任的条件下,这套中心化的机制运行的非常丝滑。作为普通人,当你给别人发起一笔转账的时候,你完全不用操心这背后的运作机制,收款人可以实时收到你转出的钱,多么完美!

为啥跨国转账依然很费劲呢?因为在一个国家内部,大家可以互相信任。而一旦跨越国界,这个信任程度就大大减弱了。

假设你要给一个日本的朋友汇款,咱们先不考虑不同货币的问题,就说汇美元吧。你从香港的银行账户给日本的朋友汇美元,你的银行账户在香港是汇丰,你朋友的银行账户在日本的三井住友。汇丰银行和三井住友银行属于不同的国家,并不在同一个央行的管辖范围内,所以上面那套机制就不太行了。

为了解决跨国汇款的问题,不同国家的银行之间通常会互相在对方那里存些钱。比如汇丰在住友那里有个账户,账户里有些美元;住友在汇丰这里也有个账户,账户里也存了些美元。你要给你的朋友汇 100 美元过去,这时候汇丰银行会看你的账户里是不是有足够的余额,如果有的话,就先把这 100 美元冻结住,这时候你在汇丰的网银上看到的就是这 100 美元正在“处理中”。然后汇丰汇发个信息给住友,说有人要汇 100 美元过去。由于这两家银行分属不同的国家,他们的信息化系统大概率是不能兼容的,所以住友收到汇丰的信息之后,还要把这条信息录入到它们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当中。在很多跨国汇款的场景中,这个录入过程是人工来做的,是不是感觉特别原始?人工录入之后,住友从汇丰在自己这里的账户中扣除 100 美元,然后把你朋友的账户增加 100 美元,汇款过程结束。

你看这个过程特别蛋疼。由于没有信用机制,住友银行一定要保证汇丰银行在自己这里的余额充足,才会完成这笔转账。同时由于信息系统不兼容的问题,中间很多环节需要人肉处理,消耗很多时间。所以跨国转账通常需要好几天才能完成。

这还算好的,如果汇丰和住友没有直接合作,没有互相存钱,这可咋办呢?这时候就得找一个中间银行 A,汇丰和 A 互相存了钱,A 和住友互相存了钱。汇丰先和 A 完成结算,A 再和住友完成结算,这才算完成了整个转账过程。自然这种方式耗时更长,而且汇丰根本不知道这钱多久能到住友,所以在你发起转账的时候,汇丰会告诉你 7 个工作日之内。通常这是比较保守的估计,这点活儿 7 天怎么也赶完了。更有甚者,要找一个汇款链路,中间要经过超过 2 家中转银行。在这个过程中,汇丰要收钱吧,因为帮你干活了;住友也得收钱吧,因为也干活了啊;中间行 ABCDE 都要收钱,雁过拔毛。我遇到的最极端的情况,一笔转账收了 200 美元手续费,都没地方说理去。关键是发起转账的时候,你的银行根本不知道中间行怎么收费,所以只能给你报一个大概的数字。我前段时间给我的日本朋友转账,我的银行告诉我中间行可能会收 2500 日元的费用。我朋友收到钱之后,发现扣了 4000 日元……关键是这笔钱是我托他帮忙在日本买个东西的钱,汇款之前我都把金额算好了,结果到账后少了点,你说剩下这钱他好意思再管我要吗?我要给的话,还得再花几千日元的手续费,也不划算啊。你说尴不尴尬?

法币体系讲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大概的框架就是这样了。这事儿从机制上来讲没多复杂,就是银行体系发展了这么多年的过程中,大家为了解决钱的流动问题,沉淀下来的这么一套方法。这套体系还有其他好多东西可讲的,但我们今天只讲钱的流动,只从这个角度来比较法币体系和 crypto 体系。

再来聊聊 crypto 体系,这套体系是基于区块链运运行起来的,从比特币诞生到今天,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覆盖的范围还远没有法币体系这么广泛,所以聊起来也相对简单。

咱们就拿比特币来看。中本聪在发表比特币白皮书后,最开始也只是在技术极客中引起了一些共鸣,大家用自己家里的电脑架一个节点就开始挖矿。在法币体系中,你的账户是银行来负责记录的,你相信银行不会骗你,才会把钱存在银行。而在比特币网络中,所谓挖矿的矿工其实就是记账的人。咱今天不讨论技术细节,什么哈希算法椭圆曲线统统不考虑,咱们就看这个记账系统是怎么运作的。

假设我是个矿工,我运行了一个比特币的节点,这个节点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帮使用比特币转账的人记账。张三给李四转了 1 个比特币,矿工就如实的记录一笔张三的地址给李四的地址的转了 1 个比特币的转账记录;李四又给王五转了 0.5 个比特币,矿工就再记录一笔转账记录。

刚才说了,法币体系是基于信用运行的。你信任银行才会把钱存到银行,才会让银行帮你处理转账交易。而比特币网络里的矿工可能就是一个戴着眼镜的技术宅男,你凭什么信任他呢?他又不是像工行这样的宇宙以第一大行,他要改了你的账户余额怎么办?

比特币网络是靠是冗余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也就是说,你能当矿工,我也能当矿工,隔壁家的狗只要能操作计算机,它想当矿工也不是不可以。大家谁都能来,充分竞争。crypto 世界有个词叫 permissionless,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张三给李四转了 1 个比特币,矿工 A 把这个记录记到自己的电脑里了,矿工 B 也把这个记录记到自己的电脑里了,其他 100 个矿工也干了同样的事情。没错,大家记得帐都一样,一模一样,所有矿工的账本都长一个样子。这样就避免了个别矿工可能会私自篡改账本的问题。比特币网络作为一个整体,会对每个矿工的记账本进行比对,然后承认大多数矿工记录一致的结果。这个大多数就是 51% 以上,也就是说,只要有 51% 的矿工都记录了同样的结果,那么比特币网络就把这个结果当作是正确结果。

在比特币发展初期,好多人也觉得这个机制不靠谱,万一有人黑了 51% 的矿工节点,那不是完蛋了。所以那时候绝大部份人都不信这东西,只有少数技术极客觉得中本聪的思想相当牛逼,大家只是在论坛上扯扯淡,都没见过面,于是自己在家里部署一个矿工节点玩玩。

那时候正赶上 08 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几年,所以不少人都觉得现代银行体系随时都会崩溃。中本聪描这时候跳出来给出了一个和传统银行体系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有些人一看就觉得这方案听起来挺靠谱的,那就玩玩呗。

之后的几年,玩的人越来越多,但还是只局限在技术圈子内,因为只有技术人员才能弄明白这套东西到底在干啥。但是光记账也没啥意思啊,大家就开始私下交易,直到那个标志性的披萨交易出现,比特币自此有了价值,而且是相对公认的价值。关于比特币披萨的故事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比特币网络是由一个一个独立的矿工组成的,矿工遍及世界各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只要可以连上互联网,就可以使用比特币。在比特币网络上,大家看到的就是一个一个地址,完全看不到后面的人是谁。一个比特币对于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中国人来说没有任何区别,所以这东西天然就具有跨国流动的特点,完全不像法币体系,美国人用美元,中国人用人民币,跨行转账还非常蛋疼。一个尼日利亚人,无论把他的比特币转给另一个尼日利亚人,还是转给在地球另一边的日本人,都需要分布在全世界所有的矿工来帮忙记账。所以一笔转账,无论是从哪里转到哪里,转账成本都是一样的。

整个比特币网络的运行成本就是所有矿工的电费成本以及矿机硬件成本,人员成本基本可以忽略。随着越来越多的矿工加入,更多的矿机被投入进来,整个网络的电费消耗也日益增大。但这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并不意味着每转一笔账要花费更多的成本。你想想,为什么矿工会涌进来?很简单,因为挖矿能挣钱啊。伴随矿工进入这个领域的,是越来越多的普通持币用户。越来越多人进场意味着比特币价格攀升,价格攀升又会带动更多矿工进场。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维护整个比特币网络所需要的电力和硬件成本不断提升,但比特币网络服务的用户数量也在不断攀升。结果就如大家看到的,平均到每笔转账,成本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二级市场的短期波动对于转账成本的影响就不在这里聊了,我只是给大家画一个大图,大家能看明白就好了。

这么一个新东西,有公允价值,还能快速全球流动,不受任何政府控制,你猜猜谁会最先开始利用它。没错,就是那些地下产业。卖毒品的、拐卖人口的,为了防止银行跟踪转账记录,通常都使用现金。但现金转移多费劲啊,你想想要把 1 亿美元现金从迈阿密运到哥伦比亚要花多少成本?更别提现金的归集,更是既费时又费力。比特币的出现让这些人一下子看到了曙光,匿名,不受国家限制,转账最长半个小时怎么也到账了,不像银行体系转个帐要好几天的时间。这简直就是天赐神器啊!正是因为最开始是这些人在用,让很多人对 crypto 世界至今抱有非常敌对的态度。即使在今天已经大部分都是正经人在用了,好多人还是觉得这就是个彻彻底底的大骗局。

毒贩愿意用比特币进行交易,因为相比现金交易,比特币交易的成本更低,更快捷。虽然比特币本身的价格变化剧烈,但对于贩毒这个生意来说,完全可以承受啊。但是对于普通生意来说就不行了。你说我一个卖马桶的,今天卖出去 100 个马桶,收了价值 10000 美元的比特币,结果明天我要进货的时候,这些比特币只值 7000 美元了,这谁受的了啊?

所以对于现实世界中的普通贸易来说,更理想的交易媒介是和法币价值挂钩的稳定币。后面出现的 usdt、usdc 等稳定币,才更有可能成为这类媒介。但无论是用比特币交易,还是用 usdt 或 usdc,交易成本都是网络中所有矿工的记账成本。无论是 PoW 还是 PoS,节点的工作就是记账。从这个角度来看,crypto 世界就是让一群不同的人干一摸一样的事情,用这种冗余的方式来解决某些人可能会出错或者某些人可能会做恶的问题。

crypto 世界是靠矿工的矿机来维持运转的,法币世界是靠银行体系来维持运转的。矿机是机器;银行里除了机器,还有人。这不就明摆着了嘛,人上班会摸鱼,但机器不会;人为了各自的利益,会互相牵制,导致很多工作推进缓慢;但机器里运行的是代码,是算法,它们只会为了最终的结果不知疲倦的运行。这两套体系放在一起,你说谁的成本更低,谁的效率更高呢?

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现实世界之所以是现实世界,就是因为它足够复杂。我们不能用一套简单的模型去判断一个现象。这里说一个我的观点: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这几千年的无数智者都在用抽象的方式去描述这个世界。哲学、数学、物理、化学几乎都是一样的,试图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总结成人类能理解的一套逻辑,然后再用这套逻辑去解释世界。这些逻辑既然是人类能理解的,那么就需要足够简洁。当代无数物理学家都在追求物理大一统理论,试图用一套逻辑去囊括所有物理现象。几千年来的人类文明进步似乎表明了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 GPT 的成功似乎告诉我们,人类文明要继续前进,就必须解决复杂性问题。GPT 让人类看到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希望,但 GPT 的实现方式并不是靠一套人类大脑能够理解的逻辑,并不是靠一套优美的数学公式,而是靠上千亿的参数。这些参数不是人类填进去的,而是在对机器不断训练过程中,机器自己慢慢修正出来的。这些参数代表什么意义,没人知道,也没人能创造出一套理论来解释。但结果是,它运行的很好,让人类看到了这个方向似乎是对的。而且它也表现出了一些和人一样的特点,比如会犯错,会胡说八道,有时候还会嘴硬。

所以我的观点是:复杂性才是构建真实世界的基石,人类不可能用简单抽象的理论去解释复杂性。

扯远了,拉回来。说了一堆复杂性,其实想说的是 crypto 世界看似更高效,但它还太年轻,很多真实世界的问题它还解决不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用过共享充电宝吧。你去借充电宝的时候,是不是有个信用分,能够让你免付押金。这个信用分就是传统金融领域一个运行的很好的东西,而且能够解决问题。你有足够的信用,就可以不用付 99 的押金,直接把充电宝借出来。但 crypto 世界目前并没有这个东西。当然也可能已经有了,我孤陋寡闻,但远没有普及。

就算我们不考虑信用分,我们来看一个实际的支付场景。你借一块充电宝,要先交 99 的押金,然后把充电宝拿出来开始给你的手机充电。这时候这笔支付完成了吗?当然没有,这笔支付刚进行了一半。你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给手机充满电了,然后去还充电宝,这时候共享充电宝的后台系统会计算你应该付多少钱。系统一算, 1 个小时该付 4 块钱,于是继续刚才的支付流程,把 4 块钱结算给充电宝公司,把剩下的 95 块钱退回给你,交易结束。

有些看官可能会说,这是两笔支付啊,不是一笔,我先支付了 99 给充电宝公司,然后充电宝公司支付了 95 给我。这里面的问题是,在这笔交易里面,除了你和充电宝公司外,还有一个第三方在里面,这个第三方是个托管银行。按照法律,押金是必须要由第三方来进行托管的。所以你支付的 99 块钱押金并没有直接给充电宝公司,而是被第三方暂时托管起来了。当你给手机充完电,还充电宝的时候,才进行最终的结算,结算的结果就是把 95 退还给你,把 4 块钱真正结算到充电宝公司的账户上。

所以,这整个过程是一笔支付,而不是两笔。

为什么会有这么复杂的流程呢?还是那个原因,传统金融发展了这么多年,沉淀下来的规则都是为了解决之前发生过的问题。收押金是个很敏感的事情,收了押金就跑路的公司大家都见过吧。那怎么保护消费者呢?我们来找个第三方来替大家保存押金。服务提供方收押金是因为业务需要,充电宝已经给出去了,用户不还怎么办?只能先收押金啊。用户又担心押金给出去,服务提供方跑路了怎么办。磨来磨去,大家还是觉得找个第三方来保管押金比较靠谱。这套东西不是谁拍脑袋定下来的,而是现实世界中的交易场景足够复杂,大家又想尽办法来解决交易中的问题,日积月累形成了这么一套大家都能认同的方法。

你看,为了解决充电宝这个业务场景,一笔支付是这么一个复杂的过程,资金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真实的商业场景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中本聪给比特币白皮书取的标题是: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这是一个理想,去掉中间商,只保留交易双方。但可惜的是,单纯的点对点交易并不能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全部问题。

有看官可能会说,现在有智能合约啊,智能合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啊。我只能说,智能合约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潜力,但还没有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链上交易有 gas 费,合约越复杂,gas 就越高。按照上面描述的借充电宝的场景,资金来来回回好几次,才算完成交易。要是用合约来实现,gas 得有多少?即使现在有 zk、op 等等二层,这么一折腾,你让我给价值 1 u 的 gas 吗?我借个充电宝总共花了 4 块人民币,你让我多给这么多 gas 合理吗?

传统法币体系的成本也不低,为啥能让我不花手续费就借到充电宝呢?还是那个逻辑,当一个生态发展时间够长,生态足够繁荣的时候,复杂性就出来了。在“羊毛出在猪身上”这种商业模式的驱动下,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变成可能了。银行并不靠这点支付手续费挣钱,银行靠的是贷款和投资。但在 crypto 世界,生态还相对简单,没有像法币世界的那么多场景,成本只能由用户显性的来支付。

这里为啥强调一下显性?你想想,任何成本总要有人来买单,法币体系的成本也是由大众来买单的,只不过是通过其他方式,让你不知不觉的买了单。虽然在支付这件事上,消费者看起来并没有直接承担成本,但还是那句话:“羊毛出在猪身上”。

法币体系已经建立的无数的规则,每个规则在诞生之初都是为了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为了反洗钱,银行都设有专门的反洗钱团队,这些人的成本谁来出?为了解决交易争议,卡组织有专门的仲裁团队,这些人的成本谁来出?为了保护投资者,金融机构必须合规,要有合规团队,这些人的成本谁来出?从国家的角度,设立监管机构,让整个金融市场更有秩序,这些人的成本谁来出?

这些成本,统统都转嫁到了普罗大众身上,以一种让普通人看不见摸不着的方式,默默承担着这些成本。而在 crypto 世界,我们暂时还看不到这些成本,因为它太年轻。但 crypto 世界也在成长,当真的有一天你去菜场买菜都能用 crypto 的时候,这些成本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呢?

有人把法币世界比做一条恶龙,统治阶级用这套体系对普罗大众进行隐性的抢劫。crypto 就像屠龙少年横空出世。当恶龙被杀死,屠龙少年长大后,会不会变成原来那条恶龙呢?

原文链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Odaily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ODAILY提醒,请广大读者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理性看待区块链,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对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

推荐阅读
星球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