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改名潮:品牌重塑能否帶來新生?

avatar
Violet
4個月前
本文約2380字,閱讀全文需要約3分鐘
改名≠改運。 「改名」行為的本質,是對注意力的搶奪。

上週,MakerDAO 正式更名為Sky Protocol,並將把自己的代幣和穩定幣升級為SKY 和Sky Dollar(USDS)。此舉引來不少老用戶的「diss」,除了吐槽團隊不專業、原X(推特)帳號沒有妥善處理外,更多人認為新名字毫無特色,甚至失去了Web3 的特點,更像一家Web2 科技公司,不如MakerDAO 令人印象深刻;還有KOL 直言團隊已經違背了去中心化的願景。

Web3改名潮:品牌重塑能否帶來新生?

縱觀加密週期更迭,專案更名、合併、或代幣換名等作業屢見不鮮。據律動BlockBeats 不完全統計,光是今年以來涉及協議、項目或代幣名變更或合併的項目就多達40 餘個。除了MakerDAO 外,還有Galxe(現更名Gravity)、Helio Protocol(現Lista DAO)、Polygon(代幣名變為POL)等知名協議和平台都進行名稱(或代幣)的變更。

Web3改名潮:品牌重塑能否帶來新生?

為什麼大家都迷戀改名?

將視野擴展到整個產業,從律動上文整理出的表格分析可以看出,協議或專案改名的主要原因包括:資源和資金的重新整合、品牌定位更新以及重大技術升級。此外,改名還可能受到簡化結構、重大人事變動、緩和監管壓力和差異化競爭等因素的影響。在市場環境不佳或專案遭冷遇時,改名也可能成為吸引市場注意力的策略。

以MakerDAO 為例,加密研究員Haotian 指出,對於這類DeFi 舊專案而言,存在繞不開的監管合規問題,除非偏安一隅,但凡有擴大市場規模之心就勢必得迎合監管,本次更名也是其作出改變的第一步。 MakerDAO 的野心並不局限於鏈上做一個更去中心化的穩定幣,而更傾向於擴大自身業務範圍和市場用戶佔有率。

Web3改名潮:品牌重塑能否帶來新生?

諸如Solend(現Save)、Mirror L2(現Mirror Staking Protocol)、Qredo(Open Custody Protocol)等項目,更名則是為了更好地反映自身的核心業務方向和技術專長,使得用戶能夠更直觀地了解這些協議目前正在專注的領域。

Amber Japan(現S.BLOX)、Fantom(現Sonic Labs)則是涉及團隊所屬權變更、或技術與品牌升級。

以Fantom 為例,今年8 月2 日,Fantom 正式更名為Sonic Labs。 Sonic 是一條全新的L1,可透過原生L2 跨鏈至以太坊。同時,Sonic 增設了全新的Sonic Foundation、Sonic Labs 以及全新的視覺形象。而Fantom 創辦人Andre Cronje 作為DeFi 領域的領導人物,先前也是Fantom 基金會成員。但2022 年他突然宣布暫時退出DeFi 產業,導致市場對Fantom 的信心急劇下降,FTM 代幣的價格也因此暴跌。而這次更名也涉及人事的變動,Andre Cronje 成為Sonic Labs 的技術長(CTO)。目前來看,Fantom 透過改名和組織架構調整,試圖藉此機會重新啟動市場,並擺脫Multichain 事件的影響。然而,能否再次引領DeFi 走向輝煌,還有待時間檢驗。

還有一些項目透過改名來變更和拓展賽道,提高專案發展想像。以Galxe(現為Gravity)為例,其從Web3 最大的任務平台轉型為全鏈抽象設計的Layer 1 區塊鏈。先前Galxe 已有超2,500 萬個用戶地址,與超6,000 個專案方/ 社群合作,且已上線了Binance、OKX 等主流交易平台。在變更為公鏈之後,原有用戶很大程度上將保留並跟隨。目前Gravity 的月活位址數也已恢復到往期高峰。而在新公鏈的生態建設上,Gavity 可以依托多年專案經驗和人脈關係,在基礎的DeFi 專案召集和尋求合作上會省去不少力氣。

今年另一個備受矚目的更名實踐是Fetch.ai(FET)、SingularityNET(AGIX)和Ocean Protocol(OCEAN)的代幣合併案件。三家專攻AI 的計畫在今年6 月宣布將建立一個去中心化人工智慧聯盟,並將其代幣FET、AGIX、OCEAN 合併為ASI,就是為了組成一個人工智慧超級聯盟,以推動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在AI 敘事熱潮的持續加持下,三個項目選擇將自身資源和資金進行整合,聚力推動新的項目,也不失為一種突出重圍的方式。

上述項目主要還是在追求於自身建設與提升品牌形像等正面效果回饋的前提下發起更名。但加密市場也不乏一些詐騙項目透過不斷更名來掩人耳目,多次騙取用戶資金。例如項目@realtronarmy。由於最近meme 平台sun.fun 走熱,該專案試圖透過「摩擦熱點」發布新幣,騙取用戶資金。不過立刻有眼尖的網友發現,該專案先前曾數次更名「換馬甲」,透過發行新幣來「割韭菜」。被揭露後,該項目推特號目前顯示已被註銷。

Web3改名潮:品牌重塑能否帶來新生?

改名後「效果」如何?

更改品牌名稱或創建新的代幣符號,代幣就能夠以新的價格曲線「重新開始」。

今年3 月,曾有媒體對15 個近一年品牌重塑後的代幣價格走勢進行了盤點,發現在品牌重塑後代幣價格展現出較強走勢,平均最高漲幅近243.5% 。如去中心化拍賣平台Bounce Finance 在2023 年12 月,趁著比特幣生態風頭正勁之時,宣布品牌升級為Bounce Brand,產品全線向比特幣生態傾斜,而其效果也是十分顯著,在改名後兩週AUCTION 最高漲幅達223% 。不過「熱點效應」更名帶來的負作用,也隨著比特幣市場熱度的褪去而浮現,改名帶來的拉盤效應只維持了兩周有餘,幣價就回落到改名前水準。

Web3改名潮:品牌重塑能否帶來新生?

AUCTION 走勢圖來源:CoinGecko

可見,改名並非意味著「改運」。在短暫的市場熱度之後,團隊如何趁熱打鐵、抓緊機會發展或發揮自身優勢才是永續之道的關鍵。 OKX 則是較成功的案例之一。 2022 年1 月,OKEx 正式更名為OKX,並設計了全新Logo。品牌升級後的OKX,緊接著打出了一套組合拳:持續社媒宣傳、海內外廣告投放、知名賽事贊助等;產品業務線上,OKX Web3 錢包的推出火速抓住市場痛點,成為這次品牌升級的重要轉捩點之一,也使得其在極短時間內順利將新品牌打入用戶心中。

寫在最後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拋開組織架構變更和監管等客觀因素,中小專案主動更名的行為已更多地演變為一種「宣傳策略」。由於缺乏新的敘事,專案方難以形成有效的品牌造勢策略。

自2020 年的DeFi Summer 和2021 年的NFT 之夏以來,市場已經很久沒有出現能夠達成廣泛共識的主旋律敘事。比特幣生態熱潮只持續了不到半年,而Solana 上的meme 崛起又不符合加密原教旨主義者和真Builder 們的「實幹」精神。市場上甚至有觀點認為,比特幣和Solana 等新生態的敘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重複」以太坊的老路。

在本輪週期中,多方博弈更加公開化。與前幾輪週期中散戶「無腦梭哈」的情況相比,現在的散戶更加謹慎,牢牢把握籌碼。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專案方紛紛出奇招以搶佔注意力,其中以更名為噱頭的「品牌重塑」成為他們的殺手鐧之一。然而,更名並不等於改命。要想在牛熊交替中成為「幣圈常青樹」,還需要擁有大量用戶基礎、好用且符合剛需的產品、真正的創新發現以及堅定的信仰和不懈的堅持。

最後,大家如果想為專案取個好名字,也可以看看這篇文章作為參考: 《讀加密專案的命名藝術:成功的第一步是先有個好名字? 》 。再附上「玄學」命名網站,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Web3改名潮:品牌重塑能否帶來新生?

參考資料:

https://www.panewslab.com/zh/articledetails/87ijlftv.html

https://www.theblockbeats.info/news/54801

https://www.ignasdefi.com/p/seven-emerging-trends-in-crypto

原創文章,作者:Violet。轉載/內容合作/尋求報導請聯系 report@odaily.email;違規轉載法律必究。

ODAILY提醒,請廣大讀者樹立正確的貨幣觀念和投資理念,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 對發現的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反映。

推薦閱讀
星球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