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網(World Wide Web)、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與量子運算(Quantum Computing)-這些劃時代的技術有何共同點? DoraHacks 創辦人張劍南認為,它們都源自於「Hacks(駭客精神)」。 「當萬維網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誕生時,它向我們證明了一件事:要改變並提高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效率,關鍵在於以創新的思維利用現有的技術以實現突破。
十年前,張劍南參與籌辦了 CERN Webfest 2013 ,這是一場致力於探索如何以創新方式運用技術來服務科學與社會的黑客馬拉鬆活動。透過 Webfest,張劍南不僅實現了程式設計技能與物理學知識的跨學科融合,還與來自世界各地、背景各異的 hackers 建立了持久深厚的聯繫。隨著參與黑客松次數的增多,他的「駭客精神」愈發強烈,最終驅使他創立了自己的公司。 2024 年,張劍南重返 Webfest,但這次他不再是參與者,而是作為 DoraHacks 的首席執行官來見證這場盛會。
黑客馬拉松是一種持續數天的社交程式設計活動,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參與者無需學術機構或企業背景即可加入。這種特性吸引了眾多才華洋溢的個體參與其中。活動中,hackers 以團隊形式合作,結合各自的技能,透過軟體、硬體或商業計劃等來解決技術難題。這不僅讓物理學家、電腦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齊聚一堂,各展所長,也讓年輕的開發者有機會突破傳統研究框架,提陞技能、累積作品集,並拓展職業人脈。
“如果你對某件事充滿熱情,就應該能夠立即投入其中並全力以赴,”張劍南強調,“追求夢想並不需要特定的學歷或背景。”
對於在某個領域剛起步的研究者來說,黑客鬆的意義遠不止於技術挑戰。它為進入一個研究或產業領域提供了另一種途徑,彌合了學術理論與實際應用之間的鴻溝。許多由大學舉辦的黑客松往往能夠吸引到企業的贊助,這些贊助除了作為獎金來激勵開發者持續開發,也會用來租賃大型場館,以容納數百甚至上千名參與者。
「正是這些大規模的黑客松吸引了許多行業獵頭和導師的關注,」張劍南解釋道,「他們把這類活動看作他們的人才庫。透過黑客松,參與者們能夠與大公司的人直接交流,加速職業發展,同時也能在實踐中提升他們的程式設計能力。
在 2010 年代,張劍南經常在周末參加黑客馬拉松,這也成為他創業的基石。 「我曾經坐在電腦科學學院的公共休息室裡,埋頭研究我的駭客專案。我的大多數朋友也是在那裡認識的,」張劍南迴憶道,「但後來我意識到,如果想做出真正偉大的東西,必須有效地組織人力與資金。一邊聽課一邊規劃自己的創業計畫。他每天都與同行交流,評估各種不同的商業模式。 “在創業過程中,要把工程知識與商業理論結合起來思考,”他補充道,“這是比較有趣的一點,讓整個過程也輕鬆了一些。”
然而,要從科學研究轉向創業並非易事。 「創業初期必須親力親為,要自己去學習然後完成各種任務。」張劍南坦言,“好處是能夠接觸到許多新技能和新朋友,但同時也得強迫自己去做那些原本不擅長的事情。”
這種經驗也反映了許多創業者的共同困境:選擇自己從頭學習新技能,還是尋找合適的創業夥伴然後把任務分配出去?可是找到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錯誤的決策甚至可能阻礙公司的發展。因此,從一開始就明確公司的願景和使命顯得尤為重要。
「解決方案其實很簡單,」張劍南表示,「重點是要投入足夠多的時間,親自完成關鍵里程碑,以確保產品真正具備可行性。只要有了明確的商業計劃和願景,就能獲得來自各方的支持。
去中心化的社區治理
許多黑客馬拉松參與者在活動結束後就會放棄自己的項目,但張劍南創立 DoraHacks 的初衷並非如此。他希望為全球的駭客團隊提供一個平台,讓他們將創意轉化為成熟產品。 「我希望黑客馬拉松不僅僅是一個招募工具,」他解釋道,「它更應該推動開源開發和去中心化的社群治理。例如現在,來自坦尚尼亞的駭客可以與美國的駭客團隊遠端協作,然後獲得持續的支持,以開發出真正有影響力的產品。
DoraHacks 透過幫助組織者降低後勤成本,為參與者提供更可靠的資金支持機制,使黑客松超越學術機構的限制,吸引更多對創新充滿熱情的個別研究者參與。然後不斷發展整個社區,讓年輕一代的開發者、研究者們能夠在自己的職業初期,接觸到比以往更多的機會和機會。
「商業模式正在發生根本的變化,」張劍南指出,黑客松正在發展成為新興技術的基石,尤其是在量子運算、區塊鏈和人工智慧等以開源形式起步的領域。 「產品創造的過程將會迎來重大變革。未來的技術發展不再依賴於孤立封閉的產品開發,而是基於駭客可以共同貢獻的平台和基礎設施。”
如今,黑客馬拉鬆的意義已不僅限於程式設計或建立人脈——它們更關乎突破技術邊界、創造有意義的解決方案,並開闢新的職業道路。黑客馬拉松是創意孵化器,並且能夠對這些創意產生持久的影響力。張劍南希望幫助這些創意變成現實。 「未來創新的方式一定是協作完成的,是開源的,」他再次強調,「在傳統社會環境裡,企業的發展依賴於在閉源技術周圍築起的護城河,這種技術更新方式的效率低下且不容易實現。如此重要的原因。
訪談者:Alex Epshtein(編輯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