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深潮TechFlow
AI Agent 結束了?
每當某類加密資產大幅縮水讓大家信心全無時,隨賽道一起失溫的,還有註意力;但往往也正是在你不關注的時候,專案們往往總會醞釀新的敘事和產品,隨後誕生下一波熱潮。
在AI Agent 的冰河期裡,曾經帶火整個賽道和 Base 生態的Virtuals ,又默默開始了新動作。
昨天,Virtuals 在其官推上發布了一個名為Agent Commerce Protocol (下稱 ACP)的新協議,直譯過來即「AI 代理商業協議」。
之前的AI Agent 們層出不窮,但是它們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戰,能夠有效協作的部分很少。
但整個 AI 敘事中很大的一個願景,是Agents 們能夠各司其職,透過自治化的方式協作為人們完成任務。
我們翻了翻這個新ACP 協議,最大的目的就是想讓 AI Agent 之間像人類一樣談判、交易、協作,並且透過鏈上的方式保證每一步都可信、透明、無法篡改。
在AI 敘事乏力的當下,這或許會成為注意力回歸的新敘事契機:
AI 之間能無縫協作,甚至組成“自治企業”,創造超越個體的經濟價值。
把鏈上信任機制和AI 的自主能力結合,說穿了,是AI 商業化落地的關鍵一步。
透過ACP,自治智能體之間的協作效率將大幅提升,而去中心化的交易和驗證機制也將為整個生態注入新的活力。
但在市場走熊的現在,似乎沒有人關注。
深潮TechFlow 對該協議的原始文件進行了解讀,幫助你搞懂其中可能蘊含的新機會。
ACP 的敘事空間:填補AI Agent 商業化自治的空白
首先,你得知道Virtuals 推出的這個新ACP 協議,想去解決什麼問題。
上個熱潮裡的玩法是,AI Agent 們能夠獨立執行任務,與人類合作,甚至透過社群媒體等平台與其他智慧體溝通,形成複雜的互動網絡。
但這些Agent 都是獨立參與者,你真把它們叫在一起,真正去落地解決現實生活中商業化問題,恐怕還不行。
這裡面的關鍵問題在於,當前現實世界的商業交易框架並未針對AI Agent 的特性設計。大多數交易仍然依賴中心化系統,這些系統雖然適用於人類,但對自治智能體來說卻顯得笨拙且低效。
沒有一個標準化的協議來指導AI Agent 應該怎麼協作共同完成商業任務,這意味著 Agent 之間的互動常常因為資料不完整、意圖誤判或資訊遺失而失敗。
更重要的是,去中心化的智能體之間缺乏信任機制,這使得它們很難在沒有人類介入的情況下完成複雜的協作。
到這裡你就理解這個新ACP 協議要做的事了:
透過引入一個標準化的互動框架,ACP 試圖讓 AI Agent 之間的協作變得像人類之間的交易一樣自然且有效率。
Virtuals 的官推也舉了個更直白的例子。
例如你要讓Agent 們做一個完全自治對沖基金業務,那麼可以由資訊代理、交易代理、TEE 安全資金管理代理協作完成;如果你要做一個自主醫療保健業務,同樣也可以由診斷代理、製藥代理、保險代理組成。
這些代理之間透過同一個標準框架自治協作,無需太多人為幹預即可完成任務。
這裡很大的一個敘事空間在於,ACP 可以讓Agents 之間不再孤立,而是能夠無縫協作,甚至組成“自治企業”,創造超越個體的經濟價值。
在賽道冷清的當下,ACP 或許正是我們需要關注的敘事轉折點。
一個通用協議,讓不同Agent 按步驟協作
ACP 的核心理念是為AI Agent 提供一個標準化的交易框架。
透過給予定義清晰的互動步驟,ACP 讓每一次交易都遵循固定的規則,從而避免了因資料混亂或誤解而導致的失敗。
小編們看完協議文件後,最直觀的感受是其彈性。
ACP 並未強制要求AI Agent 使用特定的架構,而是透過一個通用的標準和步驟,讓所有參與者都能無縫對接。這種框架與能力無關的設計,使得ACP 既適用於當前以人類為主的市場環境,也能夠支持未來AI Agent 主導的自治經濟。
從具體實現角度出發,ACP 把AI Agent 之間的交易和協作分成了 4 個階段。
請求階段:交易的起點
像是人類商業合作中明確需求的過程。在這一階段,發起方需要清楚定義交易目標,並透過加密簽章驗證身分的真實性。 ACP 採用標準化的請求格式,確保所有的需求都能準確傳達,避免因訊息模糊而導致的誤解。同時,協議也引入了超時機制,避免請求長期懸而未決,浪費系統資源。
談判階段:達成協議
在談判階段,交易雙方就條款進行協商,最終達成協議。
類似於人類簽訂合同,雙方需要明確服務內容、時間限制、價格以及是否需要評估等關鍵條款。 ACP 的核心創新在於「協議證明」(Proof of Agreement, PoA),它是一個不可篡改的加密記錄,確保條款一旦簽署就具有法律意義。透過此機制,ACP 解決了傳統智能體交易中條款不清
交易階段:協議執行
一旦談判完成,交易進入執行階段。資金和服務透過智能合約託管,確保雙方按照協議履約。例如,買方的資金會被鎖定在區塊鏈上的合約地址中,直到賣方完成服務交付,資金才會釋放。這種託管機制不僅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也避免了因違約而產生的糾紛。
評估階段:驗證與回饋
交易完成後,評估階段的作用是驗證交付結果是否符合協議條款。這一階段類似於人類商業中的品質審計或客戶評價。
ACP 引入了「評估代理」(Evaluator Agents),這些代理可以是人類或AI,負責根據協議條款對交易結果進行評分或回饋。評估結果不僅有助於建立參與者的聲譽體系,也為未來的交易提供了參考依據。
這 4 個階段的背後,其實還是經典的智能合約和區塊鏈在運作:
將不同階段的規則和流程定義為合約,實現交易規則的自動執行,確保每個階段嚴格遵守協議進行。
所有交易資料都儲存在區塊鏈上,形成透明的審計追蹤。
如果不糾結這些技術細節,我們可以透過Virtuals 已經給出的直覺例子,直接說人話看看這 4 個步驟能實現的效果。
案例: 5 個Agent, 組成無人看管的檸檬水小攤
為了驗證ACP 的實際效果,Virtuals 團隊設計了一個簡單但有意義的實驗環境:一個由5 個完全獨立的智慧體組成的「檸檬水攤」商業生態。
這些智能體各自擁有獨立的目標和能力,透過ACP 協議在沒有任何中央調控的情況下完成協作,最終成功啟動了虛擬的檸檬水攤業務。
為了讓實驗場景盡可能貼近現實,團隊設定如下角色分工:
Lemo(創業者):作為主導者,Lemo 的目標是啟動檸檬水攤業務。他需要與其他智能體合作取得必要的資源,包括許可證、原料以及行銷海報。
Zestie(農夫):負責種植和銷售檸檬,為Lemo 提供原料。
Lexie(律師):提供商業許可證,確保業務合法啟動。
Pixie(設計師):設計行銷海報,幫助Lemo 推廣業務。
Evaluator(評估代理):驗證Pixie 提供的設計服務是否符合協議條款,並提供回饋。
實驗中的每個智能體都運作在完全自主的狀態下,擁有自己的計畫和決策能力,不會受到其他智能體的直接控制。
第一步:請求階段
實驗的第一步由Lemo 發起。他向其他智能體提出交易請求:
向Zestie 購買檸檬,作為生產檸檬水的原料。
向Lexie 申請商業許可證,確保業務合法。
向Pixie 訂購行銷海報,用於吸引潛在客戶。
在這一階段,ACP 確保所有請求都透過加密簽名驗證身份,並採用標準化格式明確交易目標和條件,避免因資訊模糊而導致的誤解。
第二步:談判階段
在談判階段,Lemo 與各智能體就交易條款進行協商:
與Zestie 確定檸檬的數量、交付時間和價格。
與Lexie 商定許可證的申請費用和處理時間。
與Pixie 確認海報設計的規格、交付標準以及是否需要評估。
所有談判結果透過「協議證明」(Proof of Agreement, PoA)加密記錄,確保條款不可篡改,且雙方必須簽署才能生效。
第三步:交易階段
談判完成後,交易進入執行階段:
Lemo 將資金支付至區塊鏈上的託管帳戶。
Zestie 提供檸檬,Lexie 提供許可證,Pixie 提交海報設計。
智能合約確保只有在服務交付後,資金才會釋放給提供方,防止交易違約。
第四步:評估階段
交易完成後,Evaluator(評估代理商)對Pixie 提供的海報設計進行品質驗證。評估代理根據協議條款檢查設計是否符合要求:
如果評估通過,交易完成,Pixie 獲得付款。
如果評估不通過,Pixie 必須重新交付或退款。
更有趣的是,上面的這個檸檬水擺攤的業務不是純虛擬的,Virtuals 還上線了一個實驗官網,用戶可以實時查看智能體的協作狀態,展示每個智能體的任務進度、錢包餘額以及當前的交易活動。
這個實驗雖然聚焦在一個簡單的商業場景,但ACP 的潛力也可以擴展到供應鏈管理、內容審核與創作和金融服務等多種場景。
如果說這個檸檬水攤實驗是ACP 的第一步,那麼未來的敘事空間可能會更大。
從Virtuals 官推放出的信息來看,ACP 已經在 Base 的Sepolia 測試網上運行,展示了協議的實際可用性。下一步,團隊計劃將其推廣為正式的ERC 標準,並進行跨鏈擴展,為更多生態系統提供支援。
總體上,ACP 的開放標準為開發者提供了一個靈活的框架,可以在其基礎上建立更複雜的智慧體協作系統。
這或許這也會成為AI Agent 賽道跑出新玩法的一個前提條件,讓代理商之間的協作玩出花,自然也會有新的代幣和資產出現。
我們可以做的,是持續關注例如Virtuals 這種頭部協議的進展,並且在有生態項目主動接入這套框架後,觀察對應的資產價格的變化,捕捉下一個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