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編譯:深潮 TechFlow
來賓:Imran Khan,Alliance DAO 創辦人;Qiao Wang,Alliance DAO 創辦人
播客來源: Good Game Podcast
原標題:On Consumer Crypto | EP 70
播出日期: 2025 年 2 月 7 日
背景資訊
Imran 和Qiao 與Tensor 的Iljia 和Richard 一起展開了一場深入交流,探討了面向消費者的加密貨幣及其他相關主題,為創業者帶來直擊核心的加密貨幣洞察。
主要話題如下:
市場分析
戰略比特幣儲備(SBR) 正在進行中- David Bailey
政府政策對經濟的深遠影響
AI 的普及與未來趨勢預測
Vine JellyJelly
新創公司中代幣化的未來前景
Clout 和Tribe
Tensor 團隊:Richard 和Ilja 的構想
代幣化策略作為市場切入點
Memecoin 和注意力經濟的結合
Vector 的規模成長現狀
Qiao 的年度實驗分享
開發者從以太坊遷移至Solana 的趨勢
不同區塊鏈上的使用者畫像分析
區塊鏈技術的最終形態展望
Coinbase 的策略佈局
關於「Blast 本該是Hyperliquid」的探討
市場分析
Imran:最近幾週發生了很多值得關注的事情。過去一個月,市場整體呈現持續下跌的趨勢,我覺得我們的情緒和市場的表現是高度一致的。
Qiao:市場的確顯得有些疲軟。
Imran:總體來看市場正在消化川普發布的重大消息以及隨後的流動性注入的影響。至於市場短期內的走勢,我無法給予明確判斷,但從中長期來看,我依然對市場持樂觀態度。
Qiao:我認為短期內市場可能會維持橫盤整理的狀態。其實過去兩周有許多利多消息,例如支持加密貨幣的行政命令、廢除SAB 法案、穩定幣法案的推進,以及一些關於加密貨幣的政策演講等等。然而,儘管有這麼多正面的消息,市場卻幾乎沒有反應。這種情況反映了市場對這些利多消息的反應較為冷淡。不過,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我認為整體經濟狀況還是不錯的。
戰略比特幣儲備(SBR) 正在進行中
Qiao:David Bailey 提到,市場目前的表現具有誤導性。他在推文中寫道,在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上,戰略比特幣儲備(SBR) 計劃正在推進。這是由DJT 主導的首要任務。他們正在召集國家的頂級官員,並計劃在未來80 天內製定一套完整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工作小組中有一半成員都是在相關領域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士。 SBR 計劃正逐步落實。如果SBR 真的在未來80 天內落地實施,那麼目前市場對其的定價顯然被嚴重低估了。這種潛在的影響是無法透過現有市場機製完全反映的。
Qiao:這讓我想起了比特幣 ETF 的推出。當時,許多人認為比特幣ETF 是利空消息,紛紛建議賣出。但事實卻完全相反,比特幣ETF 的推出實際上為金融機構和傳統投資者進入比特幣市場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尤其是那些來自傳統金融領域和較年長的投資者,對吧?
SBR 的情況與此非常相似。如果戰略比特幣儲備計畫能夠成功實施,這將標誌著政府層面的正式參與。不僅是美國聯邦政府,還有各州政府,甚至其他國家的政府可能會選擇與美國合作,或至少嘗試跟上這一趨勢。這樣一來,市場上就會出現一批全新的比特幣淨買家,而這些買家目前在市場上是完全缺席的。同時,主權財富基金的動向也值得關注,因為它們可能成為推動這一趨勢的重要力量。
Imran:此外,川普政府還在計畫創造一個主權財富基金。據悉,這個基金將由Cantor Fitzgerald 的Lutnik 負責經營,而他本人在加密貨幣領域,尤其是比特幣上有著巨額投資。如果他參與其中並領導這個主權基金,事情可能會變得非常有趣。
從我的角度來看,目前市場有些混亂。我們剛剛經歷了一場巨大的meme 泡沫,比特幣達到了歷史新高,但與此同時,又有這些極其樂觀的消息傳出,市場似乎難以對這些信息做出明確的反應。
Qiao:我不認為市場真的感到困惑。只是市場已經把大部分利多消息反映在價格上了。
如果SBR 計畫真的落地,我們會看到市場出現大幅上漲。但在那之前,我認為市場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低迷。
Imran:我理解,這應該會在80 天內有結果,對吧?他們應該會在80 天內公佈相關消息。所以我認為當前市場的低迷狀態很快就會得到改善。
Qiao:不過,對於那些依賴OPM(Other Peoples Money,其他人的資金)的人來說,標準銀行(管理資產規模達8700 億美元)曾預測,比特幣在川普總統任期結束前可能會飆升至50 萬美元。你怎麼看? 50 萬美元? 50 萬美元幾乎相當於黃金總市值的三分之一,甚至超過一半的黃金市值。
實際上,如果比特幣真的漲到50 萬美元,我不會感到驚訝。相反,黃金的價格可能會因此出現一定程度的下跌,因為資金可能會從黃金流向比特幣。
Imran:你看到黃金今天或昨天的表現了嗎?你覺得是什麼推動了這一切?你認為只是全球關稅的不確定性嗎?
Qiao:黃金歷史新高了。我感覺主要是因為圍繞川普的巨大不確定性。在川普執政的第一個任期內,幾乎可以用「混亂」來形容。他與所有國家,包括美國的盟友,都展開了貿易戰。黃金不僅是一種對沖混亂的工具,同時也被用來對沖美國巨額債務風險。
政府政策對經濟的深遠影響
Imran:我做了一些簡單的計算。美國政府預計每年可減少約1 兆美元的財政赤字。目前美國的年度赤字大約是2 兆美元。如果真的能減少1 兆,從長遠來看,國家的財政赤字將逐步下降,這對利率和通貨膨脹等方面都會產生深遠影響,而且這甚至是在聯準會不直接幹預的情況下。
Qiao:而聯準會可能正在重新考慮他們的策略,因為政府的所有這些影響都會改變他們降息的速度。
「我很高興鮑威爾沒有降息」 - 川普
Imran:最近川普的態度改變也很有意思。幾天前,他還在推特上說鮑威爾需要立即降息,甚至表示「不管怎樣,他必須降息」。但幾天后,他又發推文說:「我很高興鮑威爾沒有降息,我非常尊重他的決定。」這種態度的轉變真是耐人尋味,但我也不確定背後有什麼深意。
Qiao:短期來看,政府支出的減少可能會帶來通縮壓力,因為這實際上是從經濟中抽走了一部分資金。政府支出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在宏觀經濟學中是基本常識。但同時,關稅政策則會帶來通膨壓力。如果他們恢復關稅,無疑會推動通膨。
Imran:我覺得這對川普來說更像是談判策略。他在2017 年也採取類似的手段,迫使各方重新談判協議。對他來說,這些新聞只是工具。他從墨西哥政府爭取到了2 萬名執法人員來加強邊境管控,理論上可以減少毒品和非法移民的流入。現在又有1 萬名來自加拿大的執法人員部署在華盛頓邊界。同時,我還看到新聞報導說,加拿大的毒品走私管理相對薄弱,許多販毒集團已經在加拿大重新組織,並透過那裡的管道向美國運送毒品。這些措施對美國經濟無疑是有利的。所以,我認為川普的目標始終是透過施壓來達成他的交易。
他對中國加徵關稅,中國就說:「我們也要對你加徵關稅。」所以,美國郵政目前已經停止為平台如Temu 和類似阿里巴巴的企業提供服務。這導致這些公司的股價分別下跌了2% 到5% 。在我看來,川普只是透過這些手段迫使對方按照他的要求行事。這種策略雖然在短期內可能帶來市場波動,但長期來看,他往往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Qiao:我不建議大家根據這些短期新聞來交易。除了川普的核心圈子外,沒有人能真正掌握這些資訊的優勢。
AI 的普及與未來趨勢預測
Imran:我認為,未來幾乎每個新創公司都會以某種形式使用加密和AI。這些技術可能以各種方式嵌入產品中,因此公司不再需要特別強調自己是「加密新創公司」或「AI 新創公司」。它們只會被稱為“新創公司”,而這些技術將成為產品的核心功能之一。這種趨勢也為新創公司在AI 和加密領域的創新開啟了更多可能性。事實上,我們收到的新創公司申請中,有很多甚至完全不涉及加密,而是專注於AI。
你覺得是什麼推動了這種現象?我前幾天讀到一份申請,有人說:「雖然我們是一個AI 新創公司,但我看到了一些加密的潛在應用,想嘗試探索一下。」他對加密完全不了解,但仍然希望嘗試,這讓我覺得非常有趣。這似乎驗證了我們的觀點:每個新創公司都會發現,加密和AI 最終只是它們核心產品中的一個功能。
Qiao:在過去兩年裡,很多人嘗試預測AI 和加密的融合,但不少設想顯得很牽強。例如有人希望用加密技術來訓練AI,或是用AI 來解決一些加密領域的問題,但這些嘗試並沒有太多實際意義。我認為更現實的情況是,人們會開發一些產品,在某些功能中使用大語言模型(LLMs),在其他功能中引入加密。這種整合是很自然的,而且技術會隱藏在後台,最終使用者甚至不需要知道這些功能的存在。他們只需要享受更好的使用者體驗,而無需了解產品是AI 驅動的還是加密驅動的。
Imran:人們對AI 的有兩種主流看法。一種認為AI 會變得像中國那樣權威化,另一種則認為AI 會完全取代人類的工作。但實際上,沒有人真正考慮過中間路徑:AI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高我們的效率,優化我們的商業模式。類似地,AI 和加密等技術會逐漸成為產品功能的一部分,而不是單獨的賣點。它們會讓使用者體驗提升十倍,但使用者甚至不需要知道科技的存在。這種趨勢讓我意識到,我們不需要刻意區分“加密新創公司”或“AI 新創公司”,它們的本質是提升生產力的工具。人們總是傾向於走極端,但實際上,未來更可能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狀態。
DeepSeek
Imran:幾個月前,DeepSeek 剛推出時我們就討論過它的潛在影響。但最近的新聞引起了更多關注,例如他們聲稱僅用600 萬美元就完成了一個項目。不過,不同人對這件事的看法差異很大。有人認為光靠600 萬美元根本不可能實現這件事,DeepSeek 背後可能有更多資源。
Qiao:不管怎樣,有一點很明確,那就是AI 的推理和模型訓練成本正在快速下降。這對應用層的開發來說是個好消息。
在加密貨幣領域也有類似的趨勢。我們注意到,隨著基礎設施成本的下降,加密產業也逐漸從基礎設施層轉向應用層。
因為無論是AI 還是加密貨幣領域,基礎設施的成本降低都正在推動更多應用層的創新。
談最近的Vine JellyJelly
Imran:Vine 和JellyJelly 是最近發生的兩件最有趣的事。這也再次證明了代幣化的潛力,未來可能會成為加密領域的重要機會。我稱它為「應用代幣」或Meme,這些都是代幣的一種細分類型
最近還有兩個有趣的故事。第一個是在川普推出個人代幣之後,大家開始把代幣化視為一種新穎的市場推廣手段。 Vine 的創辦人在2018 年以3000 萬美元的價格將Vine 賣給了Twitter。
Elon Musk 多年來一直在推特上討論是否要重新啟動Vine,每隔幾個月就會發起相關的投票。最近,Vine 的一個外部團隊發起了一個代幣項目,主題是「讓Vine 回歸」。根據他們的計劃, 5% 的Vine 代幣供應將捐贈給Twitter。如果Vine 能夠成功回歸,目前已經有超過14.5 萬個代幣持有者。自計畫啟動以來,他們透過Meme 文化和代幣的傳播效應,重新點燃了人們對Vine 的興趣。
更有趣的是,Vine 的社群媒體活動以及私密的推特群組已經開始形成一種「社群能量」。例如,有人會在街頭塗鴉Vine 的標誌,或是印製Vine 的標誌貼在牆上。這種現象正在推動Vine 的回歸。我覺得這個案例很有意思。
將應用程式代幣用於廣告支出
Imran:我覺得代幣,或者說應用程式代幣,本質上可以看作是一種廣告支出。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它產生興趣,這種現象可能和創始人是誰或其他因素有關。透過代幣,你可以吸引用戶,甚至佔據一定的市場心理份額。在我看來,廣告支出和病毒式傳播之間有一種對應關係。 Meme 是代幣的一種形式,而應用程式代幣則更像是一種推動病毒式傳播的工具。這背後也可能涉及類似「用戶獲取漏斗」的概念。 JellyJelly 的團隊就曾經嘗試過類似的方式。
JellyJelly
Qiao:JellyJelly 他們的代幣發行情況如何?
每次他們推出代幣的時候,我都在睡覺。他們總是在晚上九點發布,而我有個習慣,睡前兩個小時會關掉所有螢幕。所以每次都錯過了。川普代幣是晚上九點,Vine 的代幣是晚上九點,JellyJelly 的代幣也是晚上九點,我可能錯過了大約八位數的收益。
Imran:這些只是正在發生的實驗,我認為未來會變得更好,隨著時間的推移會不斷改善。
Qiao:現在大家的消費習慣已經改變了。發行代幣已經變得非常普遍,任何人推出代幣都不再讓人感到意外,而這一切都始於$TRUMP 的推出。
新創公司中代幣化的未來前景
Imran:我認為,未來幾乎所有新創公司都會使用代幣,既可以作為一種自我融資的手段,也可以用來獲取用戶。這是我對未來趨勢的一個判斷。我在推特上和很多人討論過這個問題,有些人並不認同我的觀點。
他們總是說:「哦,這樣做不行。」然後他的極端支持者就會瘋狂點讚他的推文。這和以前的世界完全不同,我能理解這種改變讓人難以接受。顯然,這些創新可能發生在一些你不喜歡的區塊鏈上。但正因為如此,這才是創新的真正土壤。
Clout 和Tribe
Imran:之前我們討論了新創公司和應用程式代幣,現在我們來聊聊Clout 和Tribe。我認為創作者代幣(Creator Token) 的理念與之類似,其核心假設是:獲取追蹤者的成本很低。你可以很輕鬆地吸引大量追蹤者。但問題是,人們是否願意為「社會資本」買單?也就是說,在一個關注者氾濫的環境中,社交資本能否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真正有影響力的標準?
目前我們正在嘗試兩個截然不同的實驗。一個是更用戶友好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輕鬆購買和持有代幣,操作簡單且門檻低。另一個則更偏向加密領域的特性,提供了與創作者互動的新方式。例如,用戶可以透過代幣參與創作者的直播,與他們即時互動,還可以透過訂閱模式支援創作者。因此,這兩個實驗代表了我們正在探索的兩種不同體驗。
Tensor 團隊成員們的觀點
Imran:我覺得這正是目前整個投機加密市場正在發生的趨勢。在代幣領域,Tensor 團隊尤其在消費者交易方面有許多獨特的見解。我們今天邀請了Tensor 和Vector 的兩位創辦人Richard 和Ilja,讓他們來分享自己的想法。
共識機制與Vector 的發展方向
Imran:你們對共識機制有哪些看法?目前的產品方向是?
Richard:我們團隊為Meme 打造了一個非常優秀的行動原生交易體驗。可以說,我們是最早嘗試這種模式的團隊之一。像Moonshot 這樣的專案也是一個值得一提的例子。現在,越來越多的團隊意識到,在行動端建立優質的交易體驗是可行的,例如將錢包功能直接整合到應用中。使用者的邏輯推導是:能否把所有這些專業的Meme 交易功能搬到手機上?這些平台提供了複雜的統計數據和交易圖表。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在行動端實現類似Tensor 的體驗,但專注於Memes。
不過,從「第一原理」出發,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專業交易者真的會選擇在行動端完成複雜交易嗎?可能會,但從歷史經驗來看,行動裝置更適合那些需要隨時隨地快速操作的場景。例如,有人可能會在火車上、工作間隙或休息的時候快速完成交易,而不是像在桌面端那樣,一整天都盯著螢幕進行四五個小時的深度操作。因此,從根本上來說,我們認為行動端的目標並不是提供專業級的交易功能,而是打造一個更易用、更適合零售用戶的交易體驗。同時,我們也會考慮開發桌面端應用,讓兩者之間能無縫連接。
目前來看,桌面端的專業交易市場已經是一片「紅海」。有很多團隊在開發幾乎完全相同的產品,競爭非常激烈。所以我們決定優先專注於散戶的行動端產品,再逐步考慮桌面端的開發。我們也有意避免直接依照使用者的回饋增加專業功能,而是希望提供使用者一些全新的體驗,讓他們意識到這些功能是行動端獨有的。例如,行動端可以透過推播通知實現即時提醒,或是快速複製交易等功能,而這些在桌面端是無法做到的。這正是我們希望在行動原生應用程式中打造的差異化體驗。
Photon
Imran:我覺得Photon 的功能非常出色。你們也提供了像Meme Scope 這樣的功能,讓用戶能夠搶先參與一些即將推出的代幣專案。我注意到用戶喜歡分享交易想法,並且透過平台彼此互動。你們如何看待這些市場之間的差異?你們的目標是將產品更傾向於一般消費者之間的社交互動,還是專注於專業交易者的需求?你們是如何平衡這些方向的呢?
Ilja:交易是一個非常複雜且多維的“遊戲”,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遊戲越複雜,挑戰越大,就越有趣。而不同的用戶會以不同的方式參與這個「遊戲」。這是我們在開發第二款交易產品時的重要認知。
當我們進入NFT 領域時,我們發現大多數人都在以單一的方式參與交易。於是,我們開發了一系列專業工具,幫助使用者以更多樣化的方式參與其中。而在這個新產品中,我們的方向幾乎是相反的。以往大家習慣透過定量分析和專業工具參與Meme 代幣交易,而我們希望引入一種全新的玩法——基於社交訊號的互動體驗。
vector.fun
Ilja:優秀的新創公司往往會透過重新定義市場來改變產業格局,而不是簡單地與現有企業競爭。它們會告訴用戶,過去你們所關注的東西已經變得無關緊要了。
對於Vector,我們的目標也是如此。我們並不是單純地告訴用戶,來使用Vector,因為它可以提供更快、更有效率的交易工具。相反,我們希望告訴大家,快速交易工具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了。我們透過提供更豐富的訊號、更有趣的內容,以及隨時隨地消費的體驗,讓這一切變得無關緊要。例如,你可以在公車上,甚至在洗手間裡快速瀏覽和參與交易。這種體驗可能沒有現成的市場,也可能沒人感興趣,甚至可能是個糟糕的主意。但我們相信,只有嘗試了才會知道答案。從目前的用戶回饋來看,我們確實發現了一些需求。
用戶確實喜歡透過一種「廣播」的方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交易成果。這也是Vector 的核心概念。就像Twitter 的核心是讓用戶發推文一樣,Vector 的核心是讓用戶分享交易動態。
Richard: 例如,有人分享了一筆交易,說他們今天賺了200 萬美元。這筆交易是透過Pump Fun 平台推出的一個代幣完成的。開發者實際上在Vector 上完成了他們的首次交易,幾乎是以一種廣告的形式進行的。他們可能不確定這個項目的未來,但他們決定用500 美元購買自己項目的代幣。如果專案成功,這將成為一個病毒式傳播的案例。事實上,這正是發生的情況。用戶紛紛截圖並分享了這筆交易的成果。因此,開發者利用Vector 平台為專案進行了有效的宣傳,一旦專案成功,就會引發廣泛關注。
Vine 與JellyJelly 的比較分析
Qiao:你怎麼看Vine 和JellyJelly?這兩個代幣在剛推出時吸引了大量關注,價格迅速飆升,但隨後又快速下跌。你覺得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
Imran:JellyJelly 的熱度已經逐漸消退,而Vine 的表現相對來說還不錯。
Qiao:Vine 的價格走勢比較穩定,而JellyJelly 就像一棵聖誕樹一樣。
Richard:這確實很有趣。我覺得我們正在經歷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尤其是在看待資產的方式上。在傳統金融市場中,例如美國股市,約有30, 000 支股票可供交易,外加一些債券等資產。而在加密貨幣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 領域,雖然有些資產數量有限,但要推出一個具有足夠流動性的代幣卻變得越來越難。在像Pump Fun 這樣的平台上,可能只有大約100 個代幣是大多數人真正關注的。但透過“債券曲線”的機制,市場打開了代幣發行的“洪水閘”,幾乎可以無限制地推出新代幣。
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用全新的方式來看待這些代幣。每個代幣的投機週期可能非常短暫,但類似的機會會不斷湧現,伴隨著不同的資產類型。因此,與其長期持有某一種資產(如比特幣或Solana),不如在不同資產之間靈活切換。
代幣化策略作為市場切入點
Imran:一些非加密領域的人正在透過發行代幣進入加密市場。可以說,這幾乎成為了一種新的市場推廣策略——透過代幣來吸引註意力並獲取用戶。例如,Vine 的創辦人就推出了一個代幣,目的是引發Twitter 團隊重新開發Vine 用戶端的興趣。甚至有人在紐約的牆上畫了Vine 的標誌表達對Vine 回歸的期待。相比之下,JellyJelly 也嘗試採用類似的方式,但我覺得他們的發行策略可能存在一些問題。
Qiao:具體是什麼問題?如果是你,你會怎麼改進?
Imran:我認為問題在於大家都在同一時間湧入市場,導致短時間內形成了高度的投機泡沫。在這樣的環境中,專案很難擺脫這種炒作氛圍,必須努力建立更有機、更永續的成長模式,這是一個需要面對的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所謂的「狙擊手」。這些人會在代幣剛上線的頭幾分鐘內大量搶購代幣,占到總量的5% 到10% ,然後迅速拋售,幾乎所有的代幣發行都會面臨這樣的挑戰。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許並不是不可接受的。那些短期投機者最終會退出市場,而真正相信專案願景的長期投資者會留下來。
更重要的是,這種現象表明,透過發行代幣,一個應用程式可以迅速吸引市場關注和用戶,而不需要依賴傳統的公關活動、媒體報道或創投的支持。只要推出代幣,就能引發話題,然後利用這種熱度來建立一個社群。
當我第一次聽到Vine 的代幣時,我以為這可能是個騙局,因為當時它的市值只有100 萬美元左右。但後來我看到Vine 的創始人Russ 發布了一段視頻,證明了他的身份。從那時起,社群開始接管了這個項目,現在已經有一個由8000 多名Vine 愛好者組成的群體,每天都在討論Vine 的未來。
代幣化的未來
Imran:我認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未來幾乎所有事物都將被代幣化。
Qiao:是的,例如Ondo 他們正在代幣化股票、債券等。
Imran:他們正在建立一個平台,可以讓任何人代幣化股票、債券和ETF。而隨著政策環境的變化,代幣化的進程正在加速。
Iljia:回顧加密領域的早期部落格文章,最初的討論其實集中在兩點:第一,你可以透過去中心化的方式擁有資產,這種模式以前是無法實現的;第二,代幣可以用來啟動網路。
但要注意的是,網路不僅意味著流動性,還意味著關注。當你剛開始時,可能一無所有,需要推動一個雙邊市場,例如在Vector 平台上,一邊是呼叫者,另一邊是交易者。此時,代幣就成為了激勵網路冷啟動的絕佳工具。它可以帶來動力和熱度,吸引使用者的關注,並促使網路效應的形成。如果你能打造出一個真正受歡迎的產品,使用者自然會留下來。
我還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過去的幾年裡,由於政策監管的原因,許多人認為代幣的唯一用途是作為一種證券或資產。這導致我們幾乎忘記了代幣的初衷——它們不是為了成為證券,而是為了幫助啟動網路。
現在,隨著政策環境的變化,一些聰明的創業家已經開始重新認識到這一點,並利用代幣來建立全新的產品。我相信,在未來兩三年內,這種趨勢會愈發明顯,代幣將無所不在。
兩種主要的代幣化模式
Richard:我認為目前可以看到兩種主要的代幣化模式。第一種是傳統的金融工具代幣化,例如將股權或未來現金流轉化為代幣形式,這種模式更接近證券化。另一種則是將真實資產(Real World Assets, RWAs)代幣化,例如將現實中的資產或商品透過區塊鏈進行數位化表達。
然而,最近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趨勢,即meme。這一類代幣的價值主要由供需關係和市場的共識所驅動。換句話說,人們購買這些代幣是因為他們相信其他人也會購買,從而推高價格。這種模式在牛市中非常合理,因為市場上有大量的資本流動,投資者希望透過投機獲利。但我在想,這些基於關注的代幣是否能在多個市場週期中存活下來,特別是在熊市中,它們是否還能吸引投資者的注意力,還是僅僅作為一種短期的投機工具存在。
Memecoin 和注意力經濟的結合
Qiao:實際上,注意力資產並不是一個新概念,它已經在多個市場週期中出現過了。例如在早期,比特幣上的染色幣就可以看作是注意力資產的一種形式。類似的想法已經存在了十多年。在上一輪市場週期中,NFT 成為了主流,這些基本上也是注意力資產。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是memecoin 的興起。雖然這些代幣有不同的名稱,但本質上它們都是注意力資產,只是表現形式不同。如果在上一個週期中,我們擁有足夠便宜且高效的區塊鏈,那麼memecoin 可能會成為主導形式,而不是其他投機工具。因此,除非下一個週期出現一種新的代幣形式來承載注意力,否則我認為memecoin 的熱度將會持續下去。
Richard:我們對注意力資產的未來非常看好,這也是我們建構Vector 平台的核心概念。我們觀察到從NFT 到memecoin 的發展趨勢,這些代幣反映了市場的情緒和狀態。在多頭市場中,它們表現出色,但在熊市中,可能比那些基於真實資產(RWAs)的代幣更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 Iljia:
確實很有意思。當我們嘗試將新想法推向市場時,往往會用舊的模式或產品邏輯去套用它。我一時想不起這個現象的名字,但它說明了一個問題:人們仍然傾向於將加密產業視為金融業。雖然加密確實與金融緊密相關,但它的潛力遠不止於此。加密其實是一個注意力經濟的體現,甚至可以被視為一種新的廣告形式。但很多人還沒有完全理解這一點。
我認為,在加密領域,有兩類非常令人興奮的產品值得探索。第一類是為發展中國家設計的穩定幣產品,這可以解決實際的經濟問題,非常具有社會意義。第二類則是一些極端的長尾產品,例如生命週期只有短短13 秒的注意力資產。這些產品雖然看似瘋狂,卻充滿創新潛力。而介於這兩者之間的傳統產品,例如將股權放到區塊鏈上,我覺得沒那麼吸引人。因為這並不是能夠帶來10 倍改進的突破性創新。在我看來,未來最成功的公司將會在這兩個極端領域中誕生。
Vector 的規模成長現狀
Imran:目前Vector 的規模發展如何?我注意到你們的交易量已經突破了十億美元。
Iljia:在我們平台的高峰時期,全年交易總額接近90 億美元,日均交易量大約在2500 萬美元左右,以這個速度計算,年交易量約為90 億美元。我相信我們有機會重新達到之前的高峰。像這樣的產品需要一定時間來完善,我們在推出過程中也不斷優化和修復問題。
具體到現狀,目前我們有20, 000 名活躍用戶,其中5, 000 名是活躍交易者,每天的交易量在500 萬到1500 萬美元之間。需要強調的是,這個產品剛上線兩個月,還有很多進步空間。
Qiao:而且目前平台還處於測試階段,是不是只有白名單使用者可以使用?
Iljia:對,目前的使用者主要是測試階段的白名單使用者。我們希望在產品推廣時更加謹慎,因為這是一個依賴社交傳播的產品。透過朋友邀請加入的用戶,通常會更有信任感,也更容易接受產品。邀請機制的設計就是為了鼓勵使用者邀請他們的朋友加入。
此外,這種方式還有一個好處:由於產品尚未完全打磨,新用戶在使用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可以直接向邀請他們的朋友尋求幫助,例如「為什麼這個功能不能用?」或「這個操作是什麼意思?」這種「手把手」式的支持能大大提升用戶體驗。如果直接將使用者引入一個尚未完善的產品中,使用者可能會因為體驗不佳而放棄使用。而一旦用戶放棄,通常很難再嘗試。因此,我們希望透過這種謹慎的推廣方式,逐步優化使用者體驗。
Qiao 的年度實驗分享
Qiao:好吧,我進行了我的年度實驗,發了一條推文說“Solana 是區塊鏈的最終形態”,只是想看看反應。
今年的反應比去年好多了。去年,每個以太坊的狂熱支持者都來攻擊我。但今年情況不同了,因為很多人兩週前才經歷了一些崩盤。所以今年的討論相對理性了不少。
Imran:說到這個,我覺得這和我們今天早些時候聊到的問題有關。 Alliance 作為一個中立的創業加速器,目前正在投資多個項目,包括約100 個Layer 1 和Layer 2 項目,以及一些新興平台,例如Mega ETH、Monad、Abstract、Story Protocol 和Hyper Liquid 等等。
這份名單還在增加,我們收到的新創公司申請成千上萬,其中在Base 和Solana 上看到的項目品質確實與眾不同。
但問題是,現在有太多Layer 1 專案在推出,我甚至跟不上這些進度了。 Blast 的推出算是成功,但用戶回饋說他們的意見沒有被重視,覺得自己被「割韭菜」了。
Abstract 的表現讓我有些意外,雖然推出得不錯,但他們更專注於消費者市場的策略似乎不受歡迎,很多用戶開始流失。我認為這種頻繁的輪換式推出讓使用者感到疲憊,流入這些Layer 1 專案的流動性也因此逐漸減少。
Qiao: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因為它對投資人和新創團隊都非常重要。我們掌握的資訊是其他領域難以取得的,因為我們直接參與了新創公司產品的早期階段。
一年前,我對以太坊Layer 2 和Solana 之間的差異並沒有太多關注。但在觀察了我們合作的新創公司在這兩個生態系統中的表現後,現在很明顯,Solana 是更好的選擇。我們看到很多案例,同樣的產品在以太坊Layer 2 上幾乎沒有用戶,而在Solana 上卻能順利運作並吸引大量用戶。我遇到的證據太多了,以至於現在如果不建議創始人在Solana 上構建,我覺得是不負責任的。這個結論已經非常明確了。
開發者從以太坊遷移至Solana 的趨勢
Imran:我注意到一些 Base 的支持者已經轉向了Solana,你覺得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Qiao:原因其實很簡單,在Solana 上更容易吸引使用者。雖然對於熟悉EVM 的開發者來說,轉向Solana 並不輕鬆。他們需要學習一整套全新的工具,還要掌握Rust 程式語言以及Solana 特有的開發框架。這可能需要一到兩個月的時間,但即使如此,他們仍然覺得這是值得的,因為Solana 提供了更好的用戶基礎和生態支援。
我其實從創世區塊以來就已經持有以太坊。但我去年賣掉了,我已經持有了整整10 年。你可以想像,持有一個資產10 年,然後突然覺得,「它的成長潛力差不多到頭了。」真的到頭了。
不同區塊鏈上的使用者畫像分析
Imran:我覺得Base 的策略其實很不錯,因為他們有強大的發行管道。而Jessie 的策略是「我希望幫助開發者實現病毒式傳播」。這個想法本身是有道理的。但實際情況是許多開發者在Base 上發布應用程式時,並沒有吸引到足夠的用戶,也缺乏必要的流動性。我把這種現象稱為“投機性流動性”,也就是應用在正常運作時所需的流動性支持。而在Solana 上,用戶似乎更傾向於投機,更願意嘗試新應用,而不是在Base 上停留。
Qiao:當我們說「投機性」時,其實不只是指那些交易者。這些用戶對新鮮事物非常開放,並願意嘗試各種新應用。
Imran:所以從使用者畫像來看,Base 和Solana 的確有很大的差異。這是因為文化差異嗎?
Qiao:我覺得這既與文化有關,也與產品設計有關。比方說,目前沒有任何EVM 錢包能與Solana 的Phantom 相提並論。
在EVM 上,用戶體驗非常分散。新用戶面對眾多錢包選擇時往往會感到無從下手,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心理負擔。而在Solana 上,目前對我來說只有一個主流選擇,那就是Phantom,這種單一選擇反而降低了使用者的決策成本。
區塊鏈技術的最終形態展望
Imran:雖然我不太願意承認,但目前來看,Solana 的發展已經呈現出「贏家通吃」的趨勢。我的意思是,儘管還有一些新興項目,但這場競爭遠未結束,可能會持續數十年。例如,Hyperliquid 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新創公司,他們基於Solana 構建,並且有很吸引人的敘事邏輯。 SUI、Aptos 也是值得關注的項目。你覺得區塊鏈最終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Qiao:在我看來,最終會有四到五條區塊鏈能夠脫穎而出,成為業界的主力。 Solana 顯然是目前的領頭羊,優勢非常明顯。除了Solana,我認為 SUI、Aptos 和Monad 也有潛力。這些鏈充分利用了現代硬體技術,既能最大化交易吞吐量,又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去中心化。
相較之下,Ethereum 更注重實現高度去中心化,試圖抵禦政府乾預,但為此犧牲了許多擴展性。從實際應用來看,這種理論在處理高交易量時顯得競爭力不足。
另一方面,還有一些鏈它們透過集中化節點來提高速度,但卻犧牲了去中心化。這種模式可能對市場做市商更友好,因為他們可以與集中化資料中心的節點合作。不過,這種模式尚未經過實務驗證,因為這些鏈還沒有正式上線。因此,我們需要繼續觀察。我認為它們有10% 到20% 的機會能夠對抗Solana,但目前Solana 在用戶吞吐量方面擁有非常強大的競爭障礙。
Double Zero 也非常偏向高頻交易(HFT),他們的DNA 就是在於快速通訊。這正是高頻交易所擅長的。 Hyperliquid、DeepSeek 也來自高頻交易領域。
Imran:這裡有一個模式。實際上,Anatoly 在最初構思Solana 時,就把它定位為鏈上的NASDAQ,這是他原本想要實現的應用場景。
Qiao:根據我的經驗,在所有的集中交易所中,NASDAQ 的技術確實是最先進的。與NYC 和CME 相比,NASDAQ 的延遲最低,撮合引擎也最穩定。正因如此,市場做市商更喜歡在NASDAQ 上進行交易。
Imran:可以說Anatoly 的思路是從最難的問題著手進行建構。例如,如何在鏈上搭建一個交易市場或交易所?如果你能解決這個問題,那麼你幾乎可以建立任何其他應用程式。這也是他為什麼如此專注於這個場景,因為如果你能在鏈上解決這個問題,你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Double Zero、Fire Dancer 等項目,以及越來越多的應用程式正在進入我們的生態系統。例如Clout 的創辦人,他也曾經是Monkey 的創辦人之一(Monkey 是Web 2 中最大的社群應用之一)。他主動選擇在Solana 上構建,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祂是主動找上我們的,而不是我們去邀請祂。
Qiao:有人問我,Solana 和Ethereum 上的創辦人比例是多少?我認為大約是50: 50 ,但如果看頂尖的1% 人才,我覺得這個比例更接近75: 25 。你怎麼看?
Imran:我也有同感。這對Solana 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因為那些找到產品市場契合點的創辦人會向他們的朋友和同事推薦Solana,並鼓勵他們在這裡建立應用。這種口碑效應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Solana 的結構性障礙。
Coinbase 的策略佈局
Imran:身為加密產業的先驅,Coinbase 一直備受尊敬,我們都很欽佩Brian Armstrong 和他的執行團隊,包括Jesse。但從我外部的觀察來看,Base 可能並不是Coinbase 最優的策略選擇。
Qiao:我覺得Base 應該嘗試去建造他們自己的Layer 1 。
Imran:無論是Layer 2 或Layer 1 ,我的意思是,作為一家大公司,Coinbase 在政治上與Base 及其資產綁定得太緊密了,這使得他們對其他生態系統的資產支持不足。
不只是政治原因,資源限制也是一個問題。他們的資源有限,因此自然會優先支援Base。這也導致他們在支持Solana 上顯得力不從心,甚至沒有列出許多熱門的Meme。
Qiao:我並不是在批評他們的選擇,但我想指出,Coinbase 對Base 的專注讓他們在結構和政治上形成了一種“隧道視野”,忽略了像Solana 這樣正在發生的重要變化。
Imran:確實如此。這導致他們在Solana 上提現的時間長達9 小時,同時也沒有列出許多用戶想交易的Meme。結果,像Moonshot 這樣的新興計畫抓住了機會,利用Solana Meme 的熱潮,吸引了4,000 到50 萬的新用戶。
Qiao:而這些使用者本來是有可能進入Coinbase 的。
Imran:所以我覺得Coinbase 逐漸失去他們曾經的宏觀視野,而這正是我看到的潛在危機。
Qiao:我們實際上看到Coinbase 和Solana 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 Coinbase 的Base 和Jupiter、Meteora、Moonshot 等項目形成了鮮明對比。破壞性創新往往從底層開始,因為鏈上有太多代幣被鑄造和交易,而集中交易所無法覆蓋所有這些代幣,從而逐漸喪失了市場份額。
尤其是當代幣在Binance 上市時,社群往往會將其視為負面訊號,因為代幣價格通常會在上市後下跌。
從應用程式商店的數據來看,像Phantom 和Moonshot 這樣的項目往往比Coinbase 更受歡迎,這表明越來越多的用戶直接選擇鏈上交易,而不是去集中交易所。
關於「Blast 本該是Hyperliquid」 的探討
Imran:我覺得現在可能已經有點晚了。雖然競爭還在繼續,但目前來看,Solana 仍然佔據領先地位。雖然領先優勢不算特別大,但我認為他們正在逐漸失去市場份額。我們可以聊聊Hyperliquid。至少從Twitter 的討論來看,許多有影響力的創辦人都在選擇基於Hyperliquid 來建構專案。我感覺他們正在吸引大量的EVM Degen 用戶(以太坊虛擬機生態中的投機者)。從某種意義上說,Hyperliquid 本該是Blast 的角色。
Blast 本來有機會成為像Hyperliquid 這樣的項目,但他們的行動太慢了。我試用了Blast Wallet 應用,但我甚至搞不清楚這款應用程式的核心功能是什麼。雖然它提供了20% 的收益率,這聽起來不錯,但這個錢包幾乎沒有其他實際用途。
所以我認為他們在競爭中輸給了Hyperliquid。 Hyperliquid 能夠吸引 EVM Degen 社區,並圍繞交易功能建立生態。即使他們的重點只是交易,這也是可以接受的。此外,像SUI 和Aptos 這樣的計畫也在快速發展。它們今天的TVL(總鎖倉量)達到了歷史新高。這些項目確實有一些亮點,雖然我不完全看好,但我也不能忽視它們的潛力。
Qiao:我對此持開放態度。不過目前來看,Solana 在所有競爭對手中依然遙遙領先。我並不是說競爭已經塵埃落定,但我認為以太坊的Layer 2 (第二層擴展解決方案)或其他新興的Layer 1 (第一層區塊鏈)想要超越Solana 的可能性不到50% ,甚至可能只有10% 到20% 。
Imran:另外,新的Layer 1 專案的推出方式也非常關鍵。到目前為止,除了BeraChain 建立了一個龐大的TVL 基礎外,從敘事角度來看,其他項目並沒有真正讓我感到興奮。最近推出的許多Layer 1 項目缺乏吸引力,也沒有足夠的激勵機制。我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會有所改善。最終,關鍵還是要看這些平台上能建構出什麼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