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angelilu,Foresight News
當大地搖晃:數位遊民的特別考驗
2024 年3 月28 日(週五)下午2 時左右,緬甸發生了里氏7.7 級大地震,震波迅速波及鄰國。四天過去,遇害人數持續攀升,救援人員仍在廢墟中搜尋生還者。關於這次地震的嚴重程度和全面影響,資訊以及親歷的反映似乎都落後於現實。
這次地震對鄰國泰國的衝擊尤其顯著,而適逢曼谷區塊鏈週前夕,曼谷和清邁聚集了許多Web3 從業者,大家都十分關注災情發展。身為身處清邁的親歷者,我本想第一時間記錄下這次經歷,卻發現震後的頭暈和手腳發軟讓我難以集中精力。
震後第一天,關於緬甸災區的報道寥寥無幾,反而是曼谷的情況更為清晰。當時不以為意,隨著相關消息漸漸增多,只覺得越來越害怕。近幾日總是會有「幻震」的感官錯覺,窗外摩托車轟鳴駛過,地面傳來的微小震顫讓我疑心是否餘震來襲;夜裡,我常被不知道是否真實的震感驚醒,手忙腳亂地抓起手機,刷新著地震監測網站,尋找那個可能並不存在的餘震記錄。
面對不安,深入了解事件全貌是最好的解藥,經過資料收集和與他人交流,我整理出了這篇文章,希望能為同樣經歷這次地震的人們提供一些參考與慰藉。
震央筆記:英語課搖斷的那一刻
這次來清邁主要是線下學習英語,那天在清邁,我正坐在英語機構的教室裡專注學習。突然,桌椅開始微微搖晃,震感逐漸增強,大家的反應似乎都有些遲鈍,似乎在思索這真的是地震嗎?幾個反應敏捷的中國學生立刻鑽到了課桌下避險,而我們的英國籍老師則一臉困惑,顯然對這種現象相當陌生,當第一波晃動稍緩,我立即提議,“我們應該到外面空曠處去!”同排的同學轉身想拿背包,我急忙攔住,“先出去攔住就好了。”
清邁以平房建築為主,這在此刻成了我們的幸運。衝到室外時,已有一群人站在那裡,神情各異但同樣不安。門前那個平日水面如鏡的魚池此刻卻波浪翻湧,像被無形之手猛烈搖晃的咖啡杯,水花不斷拍打池壁。大家紛紛掏出手機,一邊聯絡親友確認安全,一邊搜尋地震相關消息。
烈日當空,清邁戶外的熾熱很快就讓人難以忍受。當一切似乎恢復平靜,我們又回到了教室繼續課程。這堂英語課上,我們臨時新學了兩個新詞彙「earthquake」(地震)」和「aftershock(餘震)」。不久後,一次明顯的餘震再次襲來,我們又一次匆匆撤離教室。這時,在手機上找到了地震相關的消息:震源位於緬甸曼德勒,距離清邁直線距離494 公里。所有的複雜慌張都結束於那堂英文課,之後和朋友見面聊天並和新朋友們吃飯。
代碼與餘震:Web3 同行的地震時刻
在聊天過程中了解到,清邁聚集了相當數量的Web3 從業者,當地震的震波穿透這座城市時,對於遠程工作模式的Web3 從業者們來,沒有統一的應急預案,沒有公司安全主管的指揮,沒有演練過的撤離路線。每個人都成了自己的危機管理者,即興發揮各自的因應策略。
在社群媒體上,一位網友分享了他教科書般的應急反應:在感受到第一下震感時,他立即抓起所有電子設備,下樓衝到外面空地上,整個過程不超過20 秒。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能保持如此冷靜。一位朋友坦言自己在慌亂中甚至連衣服都穿不好——越是緊張,手指越不聽使喚,平日簡單的動作在危急時刻變得異常困難。另一位從業者分享道,原本正在開會,只能抱著筆記型電腦往外狂奔,有開發者分享第一反應是保存程式碼,還有團隊原本計劃在那個時間發布新版本,但因為地震不得不延時發布。
長期漂泊在外的從業人員表示,或許會有一刻突然很想家,體驗到了漂泊的心酸。在清邁駐地的各類交流群裡,實用資訊也迅速傳播:從餘震預警時間到地震避險注意事項,盡可能為彼此提供協助。
清邁雖然距離是緬甸最近的泰國城市之一,但好在大多是平房,實際損失並不是很大,少有的幾個高層住宅出現建築柱子彎曲、牆體脫落有裂縫等問題,暫時禁止入住,一些互助群也在將自己的多餘的平房和別墅借給回不去高層建築的住戶。
波及曼谷:震央以外的連鎖反應
相較於清邁,曼谷的災情更嚴重些,儘管距震中超過1000 公里,但曼谷一棟未完工的30 層高層建築在震波中轟然倒塌,除此之外高層建築的震感尤為強烈,多棟豪華酒店的頂層無邊颮裡的水像瀑佈中最具視覺力激盪而出,從50 層高空向街頭,這成為此次地震中最具視覺力的陣光之一。
為何曼谷會受到如此嚴重的影響?地震學家指出了幾個關鍵因素:首先,這次地震震源極淺,僅10 公里深,大大增加了地表震動強度;其次,這次里氏7.7 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甚至超過了廣島原子彈;更關鍵的是,震源所在的斷層呈直線延伸,猶如一條高速公路,將巨大能量沿著1200 公里的距離高效傳遞至泰國。曼谷的地質條件更是雪上加霜——這座城市建立在鬆軟的沉積層上,猶如一塊巨大的果凍,當地震波穿過時,不僅沒有衰減反而被放大。
社群媒體上許多用戶反應,受地震影響,曼谷的城市交通基本的癱瘓,地鐵暫停服務,道路擁堵持續數小時,普通半小時的回家路程變成了漫長的四五小時煎熬。
原定於次週(4 月2 日至3 日)在曼谷舉行的東南亞區塊鏈週(SEABW)也不得不緊急取消,官方表示將使用其管道幫助受災民眾建立聯繫,雖然一些週邊活動仍計劃進行,預計參與人數將大大減少。
鏈上行動:危機中的社群力量
以上的視角只是這次災害中的一個不幸又幸運的縮影。在邊境另一側,緬甸的情況更為嚴峻,這場地震是自1912 年以來緬甸最強烈的地震至少2,000 人死亡,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加。面對災情,Web3 產業能做些什麼?
3 月29 日,幣安創始人趙長鵬宣布將向緬甸和泰國各捐贈500 枚BNB,並表示如果沒有現成系統,將依靠Binance 及其泰國分支機構進行善款分發。幣安慈善機構和捷克共和國共同捐贈150 萬美元,直接支持受影響的用戶。
IOST 基金會表示,「Web3 不只是代碼和資產——它還與人有關”,並設立了兩份透明的捐贈合約,承諾「 100% 善款將直接用於當地救災」,並表示「IOST 基金會將提供等額匹配捐款」。
根據Decrypt 整理,多個國際人道組織已開放數位貨幣捐贈管道,包括:
Red Cross ( 接受BTC、BCH、ETH 及多種穩定幣)
Save the Children ( 接受比特幣、以太幣、USDC)
British Red Cross ( 接受超過70 種加密貨幣和代幣)
UNICEF ( 接受比特幣與以太坊)
Doctors Without Borders ( 透過The Giving Block 接受捐贈)
捐贈無疑是目前區塊鏈技術最直接的應用,當基礎設施嚴重損毀,傳統銀行系統暫時癱瘓時,加密貨幣展現出其作為緊急援助工具的獨特優勢。
當我們思考區塊鏈能為這個世界世界做些什麼時,或許答案就在實實在在的人道主義應用中,災情中除了直接的資金捐贈,是否可以用其充當重建信任、連接資源和賦能社區的工具,去中心化的緊急通信系統、不依賴傳統基礎設施的資源協調平台、以及真正透明的救災資金機制······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