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關稅博弈:“以關促談”,市場波動中的權力遊戲

本文約5575字,閱讀全文需要約7分鐘
川普透過關稅政策製造經濟壓力,推動貿易談判和市場波動。在「以關促談」策略下,關稅不僅作為談判工具,也成為了操控市場情緒與資本流動的關鍵手段。市場的劇烈波動、美元的強勢回流、以及股市的反應,揭示了川普如何利用權力和訊息影響全球經濟格局。

原文作者:YBB Capital Researcher Ac-Core

川普的關稅博弈:“以關促談”,市場波動中的權力遊戲

一、貿易戰持續升級, 24 小時跨市場閃崩接力賽

川普的關稅博弈:“以關促談”,市場波動中的權力遊戲

圖說:forbes

1.1 全球金融市場崩盤!

4 月 7 日一早,全球金融市場在「對等關稅」的貿易摩擦升級恐慌情緒中,股票、原油、貴金屬甚至加密貨幣全線崩盤。亞洲時段早盤,美股三大股指期貨延續上週頹勢,納斯達克 100 期貨重挫 5% ,標普 500 和道指期貨跌幅均超 4% 。歐洲市場同樣陰雲密布,德國 DAX 期貨下跌近 5% ,歐洲 STOXX 50 和英國富時指數期貨跌幅均突破 4% 關卡。

亞洲市場開盤即現踩踏行情:韓國 KOSPI 200 期貨早盤暴跌 5% ,觸發熔斷機制暫停交易;澳洲股指開盤兩小時內跌幅從 2.75% 擴大至 6% ;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單日重挫 7.29% 創下紀錄。中東市場提前上演黑色星期日,沙烏地阿拉伯 Tadawul 指數單日暴跌 6.1% ,卡達、科威特等產油國股指跌幅均超 5.5% 。

大宗商品市場哀鴻遍野:WTI 原油跌破 60 美元心理關口,創兩年新低,日內跌幅 4% ;黃金意外失守 3010 美元支撐位,白銀週跌幅擴大至 13% ;加密貨幣領域比特幣跌破神話支撐位,以太坊日內暴跌 10% ,資產險滅。

1.2 對加密市場的影響

短期市場衝擊

川普政府近期政策對加密市場產生了顯著波動效應。今年 1 月,當川普簽署行政命令要求建立加密貨幣監管框架並研究國家加密貨幣儲備時,市場反應積極,推動加密貨幣總市值在月末攀升至 3.65 兆美元,實現 9.14% 的累積漲幅。然而 2 月加徵關稅政策的推出迅速逆轉了先前的市場趨勢。特別是在 2 月 3 日宣布對中國、加拿大、墨西哥實施長期進口關稅後,加密市場出現與股市連動的顯著下跌:比特幣 24 小時內跌幅達 8% ,以太坊重挫超 10% ,引發全網 9 億美元爆倉和 31 萬投資者強制平倉。

從傳導機制來看,關稅政策透過多重路徑影響加密市場:首先貿易摩擦加劇全球市場波動,推動美元作為避險資產走強,促使資金回流美國市場;其次機構投資者為管理風險可能清算加密資產以彌補其他投資組合損失;關稅引發的通膨壓力可能削弱消費能力,進而降低市場風險偏好,特別是在加密的高波動市場。

長期潛在機遇

儘管短期衝擊顯著,但關稅政策可能在以下方面為加密市場創造結構性機會:

  • 流動性擴張預期川普政府可能透過減稅和基建投資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為彌補財政赤字或採取的債務貨幣化措施將增加市場流動性。歷史經驗顯示, 2020 年聯準會資產負債表擴張 3 兆美元期間,比特幣價格同期上漲超 300% ,預示新一輪流動性注入可能為加密資產提供支撐。

  • 抗通膨屬性強化
    Moneycorp 交易與結構化產品主管尤金愛潑斯坦指出,若貿易戰導緻美元貶值,比特幣可能因其固定總量特性成為對沖工具。關稅政策可能引發的競爭性貨幣貶值,或將促使更多投資者將加密貨幣作為資本跨國流動的替代管道。

二、“商人+ 獨裁= 市場操縱”

川普的關稅博弈:“以關促談”,市場波動中的權力遊戲

圖源:marketwatch

2.1 從貿易逆差的關稅戰開始

在川普的商人思維裡,所謂的「貿易逆差」其實並不是一個複雜的經濟概念,比較像是採購談判中採購者和供應商之間的價格不對等關係。可參考經濟學家付鵬的內容解釋:現在採購者把所有潛在的供應商叫到會議桌前,說「我們要重新談一談合作的條件」。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醫藥行業裡的集中招標?沒錯,川普的這套操作,其實就是典型的招標戰術。

如果把關稅看作是一種“報價限制”,那麼川普設定的高額關稅,其實就相當於在招標中採購方提前劃定的一個心理價位——誰想中標,就必須在這個價格以下競爭。這種設定聽起來粗暴,甚至有些“拍腦袋”,但它在許多實際的採購談判中非常常見,尤其是政府主導的大型集中採購項目。

有人質疑這是不是川普暫時拉個 Excel 錶拍腦袋決定的,其實不然。他的策略並不復雜,本質上就是透過人為設定一個“門檻價”,逼供應商站到談判桌前來。這一招最直接的效果是——誰不來談,誰就被默認出局,因為你如果不接受這個“上限報價”,那你就只能按最差的條件被徵稅,基本上等於自動放棄了市場准入資格。

這時候,想參與這場「投標」的國家只能坐下來和美國談──關稅怎麼降、產品怎麼配額、規則怎麼改。看起來像是一場貿易對抗,其實更像是一輪輪遊戲推動下的商業談判。也因為如此,花旗銀行亞洲交易策略主管穆罕默德·阿帕巴伊的報告講得非常清楚:川普現在用的,是一套典型的談判戰術。

對那些中小型供應商來說,空間其實不大,因為他們單打獨鬥很難和採購方討價還價。於是採購方(也就是美國)就利用這些小供應商的讓步,去進一步施壓更大的供應商。這種先擊破邊緣、再合圍中心的策略。說穿了,就是用外圍的讓利,逼核心玩家妥協。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川普所謂的「關稅戰」不完全是為了開戰,而是製造一種「非談不可」的局面。是逼你來談,還是逼你出局,這才是他真正想玩的那一套。

2.2 “獨裁者”

雖然美國擁有強大的憲政體系與民主傳統,但在川普擔任總統期間,他的多項言行舉止被廣泛批評為具有「獨裁者」的傾向。這項評價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他對制度規範、民主機制、輿論環境和權力架構的多次衝擊之上。雖然川普未能徹底打破美國的製度框架,但他的行為體現出典型的獨裁者特質──打破制度邊界、壓制異見、強化個人權威。

破壞制度製衡,繞過國會集中權力

川普執政期間頻繁使用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s)推動政策,包括興建美墨邊境牆、頒布「禁穆令」、削減環保監管等重大決策。他甚至在國會拒絕為邊境牆撥款時,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以動用軍費,繞過立法機關的限制。這種行為破壞了美國憲法中三權分立的原則,使行政權空前擴張,被認為有明顯的集權傾向。

攻擊新聞自由,製造「敵人」式輿論環境

川普經常將批評自己的媒體稱為“假新聞”,甚至用“人民公敵”一詞指稱如 CNN、《紐約時報》等傳統新聞機構。他在推特上反覆攻擊記者、電視主持人和評論員,鼓動支持者對媒體產生敵意。在政治傳播學中,這種「去合法化」媒體的手段,正是獨裁式領導常用的輿論控制策略之一,其目的是削弱公眾對多元資訊來源的信任,建立「資訊壟斷」。

幹預司法獨立,強調“忠誠而非專業”

川普多次在公開場合攻擊司法系統,特別是當法院裁定與他政策相悖時,他甚至直接點名批評法官。例如,他曾稱某位反對其移民政策的法官為“墨西哥人”,暗示其判決不公。此外,他在高層任命中往往更重視忠誠度而非專業能力,經常更換司法部長、FBI 局長等關鍵職位,嚴重衝擊了司法獨立性。

拒絕選舉結果,破壞和平交權傳統

2020 年總統大選後,川普堅決拒絕承認敗選,指責選舉“被偷走”,多次要求各州“重新計票”或“廢除結果”。更嚴重的是,他的言論最終導致 2021 年 1 月 6 日國會騷亂,大批支持者衝擊國會,試圖阻止認證拜登當選。這一事件被國際輿論廣泛稱為“美國民主的黑暗日”,也是一個明顯試圖幹預和平權力交接的行為,具有獨裁主義的實質特徵。

推崇個人崇拜,形成「領袖唯一」敘事

川普在黨內和政府內推行高度個人化的統治風格,要求絕對忠誠。他經常在集會上自我吹捧,將自己描述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並暗示沒有他國家就會走向衰敗。這種政治論述製造出一種「救世主」式的個人神話,削弱了集體治理和製度規範的存在感,極易滑向個人崇拜與民粹主義。

2.3 Trump 的雙面棋局:並非總統而是“股神”

唐納德·川普,這位出身房地產帝國的億萬富翁,在 2016 年成功當選美國總統時,許多人驚訝於一個「非典型政治人物」登上世界最強權力寶座。縱觀其執政方式與政治行為,並結合上文中對於特朗普“商人”和“獨裁者”的假設性定位來看,僅個人觀點認為,特朗普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總統”,而更像是一位將權力、輿論與金融市場當作工具的“超級交易員”:一個把白宮變成華爾街操盤室來賺取市場波動性的“股神”。那麼從「操盤手」的角度,重新理解不照常理出牌的川普,似乎所有的返常規性操作都變的合理。

商人本性:將總統職位視為“超級交易平台”

川普是典型的商人型政治人物。他在商界打拼幾十年,善於製造話題、控制輿論、投機套利。他不是以政治邏輯治理國家,而是以「商業視角」看待美國和全球事務。他治國不是為了製度完善或全球領導,而是追求“交易結果”,強調“美國優先”,本質是“利潤優先”。

其次川普也展現出濃厚的「獨裁者」特徵,特別是在輿論引導和權力集中的方式上。他控制資訊節奏,熱衷透過推特發布震撼市場的言論,例如「我們即將與中國達成重大協議」或「聯準會應該降息」等,常常引起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對一個普通總統來說,這些言論可能是外交姿態;但對於一位以「市場操作思維」行事的領導者來說,這些就是對行情的精準操控工具。

獨裁式語言藝術:用資訊介入市場情緒

如果獨裁者的一個核心特徵是“對資訊的控制與利用”,那麼川普就是現代社會中透過資訊“震盪市場”的高手。他並不需要審查制度或關閉媒體,而是透過製造不確定性與對抗情緒,成為市場最強的資訊來源。

在推特時代,他每天幾乎像財經主播一樣發布「市場影響型言論」:

  • 「中國將簽署一項龐大的貿易協定」;

  • 「如果聯準會不降息,美國就會失去競爭力」;

  • 「油價太高,這是 OPEC 的錯」;

  • 「邊境牆會建成,市場應該會感到安心」。

這些論述本身並不構成正式政策,卻常導致道瓊指數、標普 500、黃金、原油市場劇烈波動。訊息的釋放節奏、措詞輕重,甚至時間選擇,都極具操盤痕跡。

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在不同時間反覆「轉向」今天稱讚中美談判進展良好,明天卻宣布加徵關稅;上午稱美聯儲應降息,下午又說美元太弱。這種反覆橫跳不是政治搖擺,而是對市場情緒的精準把控,讓波動成為可控的收割機會。

家庭資本關係網:建立在權力與資訊基礎上的套利通道

川普的商業網絡並未在當選總統後中止,反而被賦予了更多「合法性」與影響力。他的家族成員如庫許納、伊凡卡仍廣泛參與政治與商業事務,在對中東政策、科技投資、房地產等多個領域擁有直接影響力。有關其家族信託基金、密友投資團體利用政策前瞻性進行金融套利的消息屢屢被揭露:

  • 在川普大規模減稅政策出台前,部分與其關係密切的基金佈局了重倉美股;

  • 每當川普暗示可能釋放戰略石油儲備或發動軍事行動,能源市場總是提前出現可疑交易;

  • 在與中國的貿易戰階段,川普有關「達成協議」的發言前後,市場反應高度敏感,多次出現短期沖高。

雖然無法直接坐實內線交易,但其資訊控制力與政策決策權的集中,使得「套利通道」具備強大的實際價值。總統不再是製度代表,而是擁有無限前置資訊與話語權的「交易者」。

「製造混亂—引導走向—收割結果」:市場操控者的典型手法

傳統總統尋求的是穩定和連續性,而川普似乎不斷「製造混亂」。他擅長引發市場恐慌,再透過「撫慰式」發言引導行情修復──整個過程如同一次波段操作:

  • 向伊朗「開火」—市場恐慌—隔天釋放談判訊號—市場反彈;

  • 宣布對華關稅加碼—科技股暴跌—幾天後表示「中方態度很好」—反彈;

  • 病毒期間稱疫情「已控制」—股市短暫反彈—後續資訊反轉再次下跌。

這些看似隨意的發言背後,都是情緒引導與市場節奏的高度配合。他懂得公眾情緒的預期反應,像一個超級市場操盤者,主導全球投資者的集體心理。

後川普時代:個人品牌持續影響市場

即便卸任之後,川普仍能左右市場節奏。他一言不合就宣布“可能再次參選”,讓涉及能源、軍事、社交媒體、保守派科技的股票立刻異動。以川普媒體集團(Truth Social)借殼上市為例,在沒有實質獲利能力的前提下,股票一度大幅拉升——資本市場將「川普」本身當作炒作標的,這本身就是他品牌化與金融化的體現。

三、被美國「編排」的加密市場,資本與權利的共謀操控

川普的關稅博弈:“以關促談”,市場波動中的權力遊戲

圖源:Al Jazeera

3.1 權利重構:川普想要的不是比特幣,而是被「美式馴化」的比特幣

現今的加密市場已不再是去中心化理想的棲息地,而是美國資本與權力聯合操盤的新型金融殖民地。自從比特幣現貨 ETF 獲準以來,貝萊德、富達、微策略等華爾街巨頭快速佈局 BTC 現貨持倉,將原本屬於科技社群的比特幣鎖進華爾街的金庫。金融化和政策化成為主導邏輯,加密資產的價格不再由市場自發行為決定,而是依賴美聯儲的利率暗示、SEC 的監管動態、甚至是總統候選人的一句「支持加密」的口頭承諾。

這種「美股化」的本質,就是把去中心化的資產重新嵌入一個中心──美式金融霸權體系之中。 ETF 讓加密市場與美股同漲同跌,K 線圖背後,是美國債市波動和 CPI 數據的脈動。曾被視為自由象徵的比特幣,如今越來越像是一種「延遲反映聯準會意圖的另類納指成分股」。

3.2 比特幣的戰略價值:非主權儲備資產,而是美元霸權的灰色備胎

川普時代為比特幣的國家級金融定位埋下了伏筆。他沒有像傳統政客那樣直接宣告支持,而是透過默許算力遷移、放鬆監管模糊區間、扶持礦業基礎設施,把比特幣納入了美國的戰略金融資源池。在傳統美元信用體系走弱的預期下,比特幣正逐漸承擔起「非主權儲備資產」的角色,被塑造成金融動盪中的避險替代品。

這種佈局非常美國式:不宣而戰,靜默收編。美國主導了比特幣的大部分金融基礎設施(Coinbase、CME、BlackRock ETF),也透過穩定幣(USDC)的美元錨定進一步掌握鏈上結算能力。當全球動盪、資金避險、信任轉移發生時,美國已經悄悄擁有了這個「去美元化中的美元替代品」。

川普或許看得更遠:比特幣的信念和他毫無關係,而是將其金融屬性馴化為美國的另一個「貨幣主權工具」。在美元受限、SWIFT 難用、法幣貶值的場景中,比特幣就成了權力維持的備胎方案。

3.3 操盤真相?川普不僅是總統,也是流量金融戰場的“超級莊家”

首先明白一個事實,任何金融市場, 90% 的時間都是以震盪為主,只有「大波動才能賺大錢」。

所以綜上所有觀點,川普表面看是位總統,但實際上他更像是一位流量驅動的超級交易員,這一切的目的只為:製造市場波動和控制市場波動,只為賺取波動的利潤。

川普是個善於透過資訊、流量與影響力左右市場方向,賺取市場波動行情的「投機者」。一邊支持比特幣成為“美國戰略儲備”,一邊又透過推出 Meme 代幣$TRUMP 吸走市場流動性,這就是一種“資訊幹預+流動性吸血”的市場操控策略。

更殘酷的是,加密市場的走勢越來越依賴美國政治博弈:美聯儲表態、美 SEC 動態、總統候選人說話、國會聽證會情緒……本應去中心化的加密體系,如今被美元政策、美股結構和美國大資本邏輯深度嵌套,如今加密市場已成為美式金融系統的「延伸戰場」。

我們也正在見證一個殘酷現實:市場看似自由,卻早已被編排;價格看似波動,背後卻是掌控消息與流量的人在設局。

原創文章,作者:YBB Capital。轉載/內容合作/尋求報導請聯系 report@odaily.email;違規轉載法律必究。

ODAILY提醒,請廣大讀者樹立正確的貨幣觀念和投資理念,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 對發現的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反映。

推薦閱讀
星球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