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Odaily
作者- Loopy Lu
昨晚18 時,BTC 從45400 USDT 開始下跌,並在隨後三小時內下跌超過5000 美元,最低跌至40157 USDT。隨後回升至42000 USDT 上方,並橫盤至今。
這一突如其來的下跌,讓許多投資者猝不及防。而在市場普跌中,有些代幣的表現則令人意外,其中以ARB 的走勢最為驚艷。
創歷史新高,市值已達24 億美元
近幾日來,ARB 的價格持續上漲。歐易OKX 行情顯示,ARB 在市場普跌中迅速下跌,一度跌至1.4 USDT,跌去了近一周以來的全部漲幅。
而在短暫的下跌之後走,ARB 不僅開啟反彈,更再創歷史新高,一度達到2.095 USDT。
而在本輪上漲中,一些ARB 巨鯨也獲得了不錯的收益。鏈上數據顯示,一地址為0xc41C92EbbA959d3bE9F7affAacCbDB648EedB70d的巨鯨早在10 個月前,就已建倉ARB。而本次上漲中,賣出108 萬枚ARB(價值201 萬美元),平均買進成本1.33 美元,賣出價格1.94 美元,獲利66 萬美元。
疑似Amber Group 地址則建倉較大。
地址0x011D19410FC79F140C08ffa8301e4153F17F4e27 ,雖無明確標籤顯示該地址歸屬方,但根據鏈上關聯交易推測,該地址似乎歸Amber Group 所有。自2023 年3 月以來,該地址已累積1,457 萬枚ARB,浮盈近千萬美元。其建倉成本僅為1.23 美元。
Coingecko 數據顯示,目前ARB 市值約為24 億美元,在所有收錄的代幣中位列第39 名。
儘管這一市值較為龐大,但與主要競品OP 相比較,仍稍顯劣勢。
Coingecko 數據顯示,Optimism 市值目前為31 億美元,市值排名30 名。 Immutable 市值28 億美元,市值排名35 名。 Mantle 市值18 億美元,市值排名第45 名。
價格不斷上漲的ARB,究竟發生了什麼?
從行情來看,ARB 不停的正在上漲之中。而這項上漲的動力,又來自於哪些措施呢?
從短期數據來看,首先是鏈上交易的活躍。 DeFiLlama 的數據顯示,Arbitrum 鏈上DEX 在昨日創下約9 億美元的24 小時交易量。超越Solana 排名所有鏈第二位。
而在最近的24 小時中,Arbitrum 的DEX 交易量更是創下新高,驟增至18.8 億美元。
另一個短期利好或許來自於“幣安效應”,Arbitrum 生態系中頗具代表性的XAI 於昨日上線幣安。
1 月3 日,幣安宣布新幣挖礦上線第43 期專案Xai(XAI),這是第一個建立在Arbitrum Layer 3 之上的遊戲區塊鏈。
對於日漸繁榮Layer 2 來說,Layer 2 賽道計畫已經頗為擁擠。如何打造差異化,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是關鍵問題。
關於Xai 的更多信息,Odaily昨日發布《Arbitrum 生態L3遊戲鏈,一文讀懂幣安最新Launchpool 專案Xai(XAI)》一文進行解讀,在此不再贅述。 Arbitrum 生態系的Layer 3 就是一個值得引起我們注意的概念。
Layer 3 改變Layer 2 競爭方式?
對Arbitrum 來說,OP Stack 或許是其最為擔憂的競爭對手。
在Rollup 技術逐漸成熟的當下,越來越多的鏈條採用知名「大廠」的解決方案來打造。 OP Stack 已有以Coinbase 旗下Base 鍊為首的多條鏈部署,而Arbitrum 在這方面明顯是有所欠缺的。
今年6 月,Arbitrum 開發團隊Offchain Labs 發布Arbitrum Orbit 開發工具,旨在幫助開發人員在L3區塊鏈Arbitrum Orbit 上更輕鬆地進行開發,並管理自己的Arbitrum Rollup 和AnyTrust 鏈。
10 月,Arbitrum Orbit 已完成主網準備。這也為其他的Arbitrum L3開發者提供一個範例和模板,讓市場更容易接受Arbitrum L3的概念。 Arbitrum 的DA(數據可用性)解決方案可實現低於1 美分的超低費率交易,而不影響高安全性和信任最小化,並可以使用Rust、C 和C++編寫智能合約,同時保持Orbit 鏈的完全EVM 相容性。
時間行進至12 月,我們也終於從市場上看到了Arbitrum Orbit 為市場帶來的回饋。專注於NFT 基礎設施的RARI 基金會在X 平台發文宣布,其利用Arbitrum Orbit 技術打造全新二層鏈RARI Chain,並發布了測試網。
而XAI 的面世,則宣布著Arbitrum 正式踏入Layer 3 市場的競爭。隨著Layer 2 競爭已經日趨白熱化,我們不難看到,各主流Layer 2 的競爭方式已經逐漸轉換到了的生態位——從對「專案」開發者的爭奪,逐漸轉變為對「鏈」開發者的爭奪。
未來,我們看到的將不只不同Layer 2 之間的競爭,而是來自於不同技術堆疊之間、數條鏈之間「集群」式的大規模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