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囂漫天之際,重新檢視以太坊的定位與路線圖

avatar
Azuma
6天前
本文約6146字,閱讀全文需要約8分鐘
價值捕獲很重要,但現在討論為時過早。

原文作者| Mike Neuder(以太坊基金會研究員)

編譯|Odaily星球日報( @ Od a ilyCh in a

譯者|Azuma( @azuma _ eth

編者按:本文係以太坊基金會研究員 Mike Neuder 今日所發布的一篇個人觀點向文章,文章主要對以太坊的定位、路線圖、價值捕獲等等進行了再梳理。

根據Neuder 個人的說法,本文雖僅代表其個人觀點,但成文過程中卻得到了包括Vitalik 在內多位以太坊生態「大腦」的評論支持,在以太坊爭議漫天的當下,本文或許有助於幫助市場進一步理解以太坊的營運想法及發展脈絡。

喧囂漫天之際,重新檢視以太坊的定位與路線圖

1. 以太坊的本質:產權

以太坊本質上是一個關於產權的協議。以太坊協議創建了一種數位形式、自我託管、無需許可的資產,其價值可以全球傳輸,且無法被沒收或審查。以太坊對去中心化的堅定追求正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任何對去中心化的妥協都可能成為沒收或審查的可趁之機,從而在根本上限制這一產權系統的有效性。

這論點的三大基本支柱為:

  • 區塊鏈與傳統金融最大的區別在於產權,即用戶在價值的儲存和傳輸方面擁有不可剝奪的權利;

  • 在中心化的區塊鏈之上,某些強大實體會影響鏈的結果。

  • 產權系統中所儲存的價值,與該系統產權的可信度直接相關。

綜合來看,一個可能(並且將會)受到集權審查方脅迫的中心化系統無法提供與去中心化系統相同的產權效果,因此其價值也較低。有一種普遍的誤解認為,以太坊的去中心化只在「第三次世界大戰」或「後美元時代」才有價值,但這其實是錯誤的—— 去中心化在當下就至關重要。

區塊鏈的攻擊模型不僅要考慮那些想要撤銷交易最終性的對手,還必須考慮到那些更微妙的行為者,他們試圖在不徹底破壞系統的情況下控制經濟結果。這種攻擊行為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脅迫驗證節點的行為(請參閱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最新員工報告),以及對鏈上活動實施嚴格的KYC/AML 要求(請參閱Blackrock 的BUIDL 基金詳情)。

Solana 所宣稱的目標是實現“全球最佳、最無需許可、最易訪問的金融市場”以及“任何人無需許可即可訪問的全球共享狀態”,但如果沒有明確的策略來維護其區塊生產的可信中立,這目標就無法達成。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該鏈最終可能只會成為受監管但透明的金融傳輸層—— 可能受到政府的審查限制。這前景似乎遠不如以「抗審查」和「自託管」為核心的產權系統那般有吸引力、影響力及價值。

除了驗證節點集之外,以太坊還有效地去中心化了生態系統的許多其他部分,包括(i)基於眾籌和PoW 挖礦的ETH 早期分配;(ii)去中心化的質押分配;( iii)L2 上有意義的活動和交易量;(iv)持續改善的客戶多樣性… 以太坊在「人力」層面的去中心化舉措也令人印象深刻—— 該網絡由全球各地的個人和團隊公開構建,允許許多人貢獻和投資協議的未來。這種價值、權力和智力的真正去中心化極難複製。此外,由於大部分的技術是在開源和公共領域環境中研究和開發的,因此以太坊也可以繼承一些專注於執行擴展生態系統的優勢。科技可以商品化,以太坊的去中心化則不能。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決定這些生態系統結果的是市場而不是價值。如果在L1 執行、使用者體驗和價值累積等方面,去中心化的邊際成本過高,那麼去中心化程度最高的區塊鏈的價值可能也會降低。 Solana、Monad、BSC、Tron 的看漲邏輯是,這些區塊鏈可以用較低程度的去中心化為大多數用戶和應用程式提供相對足夠的產權效用。

我傾向於認為,從中期來看,審查、資產扣押、KYC/AML、節點脅迫等行為將使人們開始質疑中心化系統的穩健性,並可能導致此類系統的市場被限制在單一司法管轄區。在一個多極化的世界中,國家之間缺乏信任,並試圖透過資本控制和金融監控來規範和監視他們的公民,全球經濟活動似乎不太可能自然地透過單一系統進行,但以太坊對可信中立有著獨特的主張, ETH 是從這種可信任中立中獲取價值的資產,它也是該系統中真正無需許可的價值儲存的首選。

相比之下,中心化機構所發行的美元穩定幣並不為持有者提供任何產權保證,正如Eigenlayer 創始人Sreeram 所說,任何USDxxx 的持有者都可能面臨被Circle 或Tether 任意“收割”的風險- 你無法在有著對手方風險的情況下真正擁有可程式化的貨幣。我希望ETH 和用ETH 抵押的穩定幣及衍生品能夠成為保護數位財產主權的預設選項。

2. 以太坊和Rollups

以太坊的中立性和抗審查特性使其成為結算、儲存和表達價值的最佳場所。然而,僅靠L1 的結算並不能完整地描述以太坊以Rollups 為中心的路線圖之目標。以太坊也充當著Rollups 的結算和資料可用性層。

我會將Rollups(以及它們對應的Rollup 平台,如Optimism Superchain 和Arbitrum Orbit)視為一個獨立的領地。每個領地都將競爭為用戶提供他們想要的東西—— 快速的交易、低廉的費用、簡單的上鍊流程等等,但這是以犧牲一定的去中心化為代價的。

我之所以將其稱為領地,是因為就當前看來,負責創建和擴展生態系統的Rollups 團隊都將繼續在各自的領域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但這似乎是可以接受的。 Rollups 的意義就在於它們做出了以太坊L1 所不願意做出的權衡,如果Rollups 都需要像以太坊那樣去中心化,那麼最初又為何要建立這種共生關係? Rollups 依賴以太坊所提供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而以太坊則依賴Rollups 來擴展生態系統內的經濟活動。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是, Rollups 必須達到Stage 2 的狀態,即升級橋接合約的規則極為健全,且為橋接資產提供清晰的退出路徑。然而需要注意的是, Stage 2 並沒有強調(i)Rollups 排序器的去中心化程度;(ii)Rollups 活動產生的費用和MEV(礦工可提取價值)的去向;(iii)Rollups 生態系統之間的互通性。

Stage 2 為Rollups 如何利用以太坊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設定了一個標準,而對Rollup 設計的其他維度則沒有太多規定。我不會介入關於Rollups 如何或何時實施排序器去中心化的辯論(儘管我通常同意Max的觀點—— 我看不到它們這樣做的動機)。儘管如此,我仍同意Vitalik的觀點,這不應該是最優先考慮的問題。我認為Rollups 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i)透過實作Stage 2 來繼承以太坊的安全性;(ii)透過擁有一個透明且高效的強制包含機制(不像目前這樣存在時間延遲)來繼承以太坊的抗審查特性。在我看來,這些才是關鍵要素,它們都回到了以太坊可為L1 和L2 資產提供最健全的產權系統的主題之上。

(2.1)以太坊的資料可用性(DA)

Rollups 設計的關鍵要素是發布交易資料的位置(即選用哪種DA 服務)。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新的項目已經從一開始就使用替代性的資料可用性層(alt-DA)。

我不支持部分社群成員試圖使用社會壓力或強製手段迫使專案使用以太坊資料可用性層(DA)的做法,這種做法無論如何也是不可持續的。相反,我們應該去審視以太坊的DA 服務可以提供哪些獨特優勢,並考慮潛在的網路效應。使用以太坊DA 的主要優勢就是可繼承以太坊的產權效用和抗審查性(我聽起來是不是像一台複讀機…)。我喜歡將此特性形容為可實現Rollup 資產的「自由流動」。作為一個鏈上用戶,如果我知道我的資產不會被沒收,且我可享有相同級別的自託管保障,那麼我將很樂意在去中心化程度略低於以太坊的Rollup 上進行大部分的日常金融活動。基於這一點,讓我們來思考以下場景:

  • 情境設計:對於一個透過標準智慧合約橋將 ETH 橋接到L2 的用戶,他們在什麼情況下可以透過該橋將資金撤回到L1 上的不同地址?

L2 的逃生能力取決於L2 發布資料的位置。

  • 如果該L2 是基於以太坊DA 的Rollup,且會將交易資料發佈到以太坊的Blob 中,那麼使用者將可以無條件地使用「逃生」機制。因為橋接合約上的每一筆狀態更新背後的數據都提交到了以太坊的Blob 中,這可以保證Rollups 用戶能夠去證明提款的有效性,並可利用L1 進行交易打包(他們始終保留著對L2資產的主權)。

  • 如果該L2 選擇了交易資料發佈到其他的DA 決絕方案,那麼「逃生」機制將只有在Rollups 活躍時才可用。透過將L2 的交易資料發佈到不同的鏈上,橋接合約在以太坊上的狀態更新需要與alt-DA 鏈上交易資料的可用性相關聯。換句話說,如果有人在未向alt-DA 鏈上發布交易資料的情況下,將無效的狀態根發佈到了橋接合約上(通常稱為「資料扣留攻擊」),那麼L2 用戶就無法證明他們的提款是有效的,因此也無法將ETH 撤回到L1(他們將失去對L2 資產的主權)。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種結果將要求L2 永久停止產生區塊,以便在標準橋接合約上扣押所有資產,這種程度的干預相當極端。基於以上場景預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只有達到了Stage 2且會將交易資料發佈至Blob 的以太坊Rollups 才能為橋接到L2 的資產提供相同等級的產權保護。

上述場景凸顯了以太坊DA 服務的第一個網路效應(也是我認為的最佳效應):一個將資料發佈至以太坊DA 的Rollup 可以從其他也這麼做了的Rollups 處受益,因為所有鏈上的資產將共享同等的信任假設。 Sreeram 將此稱為「無需信任的可組合性網路效應」 —— 我喜歡這個名字,雖然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這一點的價值尚不明晰。我們仍然處於L2 採用的極早期階段,對這一點進行過多推測似乎並太大必要。目前更重要的事情或許是,確保Rollups 沒有立即使用外部DA 服務的動機。透過PeerDAS 和Danksharding 來擴展以太坊DA 性能的目標與為Rollup 提供大量Blob 的願景高度一致,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決定。

在未來,我們可以想像以太坊DA 會產生其他網路效應。例如,在可即時證明交易有效性和預先共識(preconfs)的場景下,使用以太坊DA 的Rollups 可能擁有更好的跨鏈用戶體驗、更多的流動性和更多的用戶。這些論點可能有些過於未來主義,以至於許多人無法對此抱持堅定信念。

只有當我們真正將DA 費用視為ETH 資產價值的核心組成部分時,DA 的網路效應才會變得至關重要。讓我們更深入地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2.2)ETH 的價值捕獲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討論費用以及它們如何為以太坊(ETH)這一資產帶來價值,儘管這是過去幾週的主要話題。在本文的架構中,我認為這一點的重要性上排在(1)以太坊作為結算層的產權效用和抗審查特性,以及(2)以太坊作為DA 層向Rollups 擴展安全性和去中心化能力之後。話雖如此,我們仍有必要去思考更「直接」的ETH 增值形式。

就我個人而言,我在DA 費用相關主題上最認同Dankrad Feist(另一位以太坊基金會研究員)在近期AMA 上的觀點:

我不相信Blob 的費用將是以太坊最佳的價值捕獲機制。數據可用性市場太不穩定—— 雖然以太坊提供了最好的安全性,但獲得『足夠接近』的東西太容易了,這永遠不會是提取價值的好方法。

從根本上說,我不認為以太坊DA 會具有多麼強的用戶黏性。上述提到的網路效應並沒有足夠強大到能夠持續要求L2 去支付較高的Blob 費用,但我認為這並不是一個問題。透過為Rollups 提供廉價的DA 服務,以太坊鼓勵它們建構和發展以太坊生態系統中的經濟活動量。因此,尋求透過提高Blob 定價來驅動短期銷毀率的提議似乎完全是錯誤的方向(在這裡再次同意Dankrad 的觀點)。 Francesco(以太坊基金會研究員)在最近的AMA 上對此也有很棒的發言,概述了在擬議的DA 擴展下能夠進行多少筆L2 交易。

ETH 的另一個價值累積來源是L1 層級執行費用的銷毀。 Max Resnick(以太坊基金會研究員)和同事們已經開始了一場宣傳運動,希望將所有DeFi 的執行帶回L1;同時Justin Drake(以太坊基金會研究員)認為L1 層面的執行「沒有未來」;我的觀點介於兩人之間。在此我想再次引用Dankrad 的表述。

「以太坊L1 將成為所有這些子域之間交叉點,許多非常有價值的活動將繼續在它上面發生,這將產生有價值的費用。(為了實現這一點,將需要一定程度的L1 擴容。 )”

看起來有價值的活動總是會在以太坊之上發生,創建一個可促進大量L2 經濟活動的平台也將推動底層鏈的使用。因此,有必要對L1 執行層進行擴容,以促進這些活動的增長,但我認為這一事項的緊迫性比「維持和改善以太坊作為結算層和DA 層的屬性」要低。這裡再次凸顯了我的核心觀點,即以太坊應該在其平台內(包括Rollups)最大化經濟活動,ETH 應該定位為一個真正無需許可的價值存儲媒介,而不僅僅是一種生息資產。

對ETH 價值儲存屬性的聚焦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一個問題:“我為什麼不選擇BTC 呢?”

我將以簡短的回答結束這個問題。

3. 關於比特幣

關於比特幣(BTC)有很多值得探討的話題,尤其是當它在ordinals、runes、Rrollups、BitVM 等領域重新激活了研究與開發生態之後,但本文並不打算深入這些細節,我也不是討論這些話題的合適人選。儘管如此,我會指出幾個與上文提到的以太坊願景密切相關的關鍵點。

首先是關於比特幣2,100 萬枚固定供應上限的問題。這項主動創造數位稀缺性的革命性理念極為強大,使比特幣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資產之一(截至2024 年9 月,市值達到一兆美元,排名第十)。然而,我認為2100 萬的上限承諾是比特幣系統的一個致命缺陷,因為我認為比特幣的分叉選擇規則在區塊獎勵逐漸減少的情況下本質上「不夠穩定」 。市場對此觀點的常見回應是,手續費收入將會變得足夠高,以激勵誠實的挖礦行為,但我並不認同這一觀點。

下圖展示了過去六年比特幣網路的手續費波動情況。我不相信在這樣不穩定的收入流下,挖礦主體依舊能夠保持獲利。以2021 年中至2023 年中的兩年為例,比特幣網路的手續費一直低於每個區塊1 BTC。更樂觀的一種假設情況,大部分BTC 都將被ETF 發行方持有,他們可能會選擇補貼挖礦行為,並透過資產管理業務模式繼續賺取費用,但這顯然並不是密碼朋克精神所期待的結果。此外,認為費用收入將激勵挖礦的觀點似乎與「買入並持有(buy hodl)」的主流觀念相衝突。如果每個人都只是持有,那麼費用從何而來?

喧囂漫天之際,重新檢視以太坊的定位與路線圖

其次是關於比特幣可能自我顛覆成為結算層和資料可用性(DA)層的問題。我所聽到的關於解決比特幣費用來源問題最可行的答案是,比特幣可成為L2(付費方)的結算層和資料可用性層。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與以太坊正在走的路徑很相似,但有兩個顯著差異。

  • 以太坊網路的核心安全模型並不依賴結算和DA 所產生的費用,這得益於以太坊的發行機制。我甚至在上文中提到,我不認為DA 費用是ETH 價值的關鍵組成部分。對於比特幣而言,持續產生費用將是一個生存的必要條件,這似乎形成了一個奇怪的循環:“L1 的安全性依賴於L2 支付的費用,而L2 又依賴L1 的安全性。”

  • 比特幣既沒有擴容路線圖,也沒有升級網路的標準做法。這既是優勢也是劣勢。雖然穩定性和可預測性是比特幣系統的核心特性,但它們也可能阻礙比特幣轉型成為結算層和DA 層的能力。這似乎是一個典型的創新者困境,因為系統可能因為過於龐大和成功而難以進行大規模的改進,例如添加OP_CAT 和增加區塊大小,而這些改進對於為L2 提供必要的資源以實現有意義的擴容是有必要的。

我很樂於在這些觀點上被證明存在謬誤,因為我對比特幣生態系統的了解相對有限,上述觀點只是基於我目前的理解。

關於比特幣的討論還有很多,但我就點到為止了。 BTC 有充分的理由被視為數位黃金—— 一種非常有價值但相對靜態的資產。我相信,ETH 將擁有一個更動態的未來,它將作為一個抗審查、可編程的價值存儲,透過提供無需許可的結算、DA 和執行,支撐起一個更龐大的數位經濟體系。

結語

以太坊堅定地致力於去中心化,其目標是為鏈上經濟打造一個最安全、最抗審查的基礎平台。以Rollups 為核心的發展藍圖旨在擴展平台的經濟活動,同時不犧牲結算層的關鍵特性。作為DA 層,以太坊可為Rollups 提供一種成本低廉且高度去信任的解決方案,使它們能夠在不犧牲用戶資產主權的前提下,透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去中心化來吸引更多用戶。

我同意Myles Oneil 的觀點,即不論價值捕獲的具體機制如何變化,隨著生態系統內經濟活動的增多,ETH 的價值都將隨之增長—— 因此,目前就優化價值捕獲進行討論還為時過早。最後,儘管我認為保持結算屬性和擴展資料可用性是路線圖中最重要的特性,但同時也認同應該並行推進L1 執行層面的擴容,這需要建立在整個領域的技術和創新之上。

從根本上講,我認為ETH 的價值主要源自於其可作為全球性的、無需許可的價值存儲媒介,而我們所討論的價值積累故事,雖然與生態系統的擴展息息相關,但長期的用戶和開發者成長應優先於對代幣機制的短期關注。以Rollups 為中心的發展藍圖非常合理:首先是結算,其次是DA,最後再是L1 層面的執行- 就按照這個順序推進。

本文翻譯自 https://hackmd.io/@mikeneuder/ethesis原文連結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

ODAILY提醒,請廣大讀者樹立正確的貨幣觀念和投資理念,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 對發現的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反映。

推薦閱讀
星球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