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Space 主題包括 Alpha 投資機會與產業資訊取得、AI 工具使用及市場週期與熱門賽道分析,出席本次 Space 嘉賓共三位,分別是Gate.io首席商務官的Kevin、Gametaverse 研究負責人Justin (CaptainZ)以及獨立研究員NingNing。
後續哪些領域將迎來爆發?
Kevin: Memecoin 大家都喜歡,但許多圈外用戶無法理解 Memecoin 有什麼用途。實際上 Meme 這個概念不是 Memecoin 開始的,也不是從網路開始的。 Meme 是一個很好的概念,只要大家都有這個文化,或是有共同的記憶點,就可以是一個 Meme。我無法預言哪個 Memecoin 能夠跨越週期,但我覺得這個板塊一定會留下來,例如股票中就有一些 Meme Stock。另外我自己非常喜歡遊戲,我覺得 AI 在遊戲上面還有很多應用,同樣是一個非常好的板塊。
Justin:現在處於一個牛市週期,那從幣價的角度來講,我覺得所有賽道接下來至少三五個月應該都會漲,但是會有一些比較突出的賽道,我個人認為AI Agent、Meme以及deSci 這三個賽道機會更大。
NingNing:其實前面那波行情有點踏空,大家誰也沒想到,或者至少我沒有想到拉得最猛的是那種老山寨,像XRP 這種可能很多新韭菜或者新入場的同學們壓根就沒有聽過這些幣,然後他們表現得非常亮眼,但是我覺得就是這經過這次的這種激烈的回調,整個市場它的板塊會重新輪動,逐漸會切換。我比較看好的還有我們這個幣圈原生的形式,主要是兩大塊,一個是鏈抽象,另一個是AI Agent,當然有很多人在玩AI Agent 的時候都是當Meme 玩的,例如ai16z ,ELISA,也包括GOAT、ACT。但現在這個事情好像正在發生變化,最近這個 Solana 在做黑客鬆的時候,他們現在都開始轉型成一個有開發團隊在持續地迭代(的專案)。
我自己個人的判斷是說,其實今年的AI Agent 並不是什麼牛市,而是一個非常早期的一個新趨勢的萌芽,然後明年等OpenAI 發布了商業化的AI Agent 的話,會掀起一波真正的類似於這種DeFi Summer 的這樣級別的一個成長機會,所以我覺得這塊可能要非常值得看。 另一個就是鏈抽象,因為這個川普上台之後監管政策會有很大的變化,然後這個鏈抽象會徹底改變我們現在的這個產品範式,可能會有很多Web 3 堆疊構建的超級金融APP 會拿到一些牌照,然後他們可能會在美國像to C 金融消費者可以去拓展市場,也會帶來很劇烈的成長機會。
業界每天產生海量的信息,平時如何取得資訊,篩選潛力標的和項目?
Kevin:就拿Meme 板塊來說,有時我看到了Memecoin,但我沒意識到它已經出現,甚至在一些交易平台上都錯過了抄底機會。有時候,即便看到了代幣卻不了解其背景,所以也難以判斷是否值得投資。
我覺得幣圈的人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往往只關注幣圈內部的事情,而對幣圈以外的資訊關注較少。就像 NingNing 提到的AI 的發展,像OpenAI 的情況,甚至一些產品的出現,它們雖然不一定與某種幣的周期直接相關,但卻會對整個生態產生影響。還有海外的一些Meme,我們有時只看到Memecoin 上線了,卻不了解其背景和團隊情況,甚至連它們為何火爆都不清楚,這都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地方。
至於幣圈內部的資訊獲取,像CMC 或各平台的月報等都是常見的管道,這方面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但我建議大家還是要多關注幣圈之外的信息,拓寬視野,以便更全面地掌握市場動態和潛在機會。
Justin:我每天早上 5 點起床,之所以選這個時間,是因為早上 5 點到 8 點之間較容易出現有潛力的項目。我從這個時段開始看盤、掃鏈。所謂掃鏈,就是利用像 GMGN 這類工具軟體來設定篩選條件,例如我通常會設定只專注於市值在 200 萬以上的項目。符合條件的項目會顯示其網站、Twitter 等訊息,連 Twitter 都沒有,我就直接略過不看了。如果有 Twitter,我會點進去仔細查看專案狀況,弄清楚它是做什麼的。接著我還會在 Telegram 裡搜索,我加了很多群,看看其他群組裡有沒有人討論這個項目。同時,也會在Twitter 上搜尋項目的合約地址以及名字,看看有沒有博主在討論,藉此確定項目的敘事角度,了解背後有無大的KOL 或者機構為其背書,再查看它當下的市值,以此決定是否買入。這個過程大概會持續到 7 點多。
在資訊獲取管道方面,Twitter 是最重要的。其次,像是 Odaily、Foresight、律動這些圈內產業媒體,我也會大致瀏覽首頁,看看有沒有深度好文章,有的話就仔細看看。我不太看群組內訊息,因為我加的群多,訊息繁雜,只是在需要查找某個項目時,才透過搜尋的形式看看有沒有相關討論。
這和我聚焦的AI agent、Meme 這幾個新賽道有關,這些賽道新資產不斷湧現,所以我獲得的消息往往比較新,甚至可能在其他KOL 或者散戶還沒發現的時候,我就能先知曉。
總之,對於我關注的這些賽道,Twitter 是我獲取資訊的主要管道,而每一次抓住「金狗」項目,背後都是對項目深入研究的成果,並非輕易可得的。
NingNing :我和Captain 的思路比較一致,之前沉迷炒Meme 時,我也會掃鏈。不過我比較依賴群友的消息,我們群友有各種奇特的資訊管道,能很早發現一些有趣的項目想法,這裡面有金狗項目,當然也有不少坑。我們遵循一個原則,就是不論成敗,這都很正常。 在當下,發掘資訊主要存在這樣一個問題:無論是Twitter 資訊流,或是GMGN 等工具所提供的訊息,對於早期篩選項目來說,資訊量都比較繁雜。我們可能需要綜合各類數據信息,例如看到某些數據後,還要結合像Bubble,或更專業的 Akham 等其他工具來輔助判斷。 而金狗計畫的機會往往稍縱即逝,可能晚一分鐘甚至兩分鐘,就會錯過上車的最佳時間窗口。所以,目前在這方面,我覺得還是有可以迭代和改進的空間,以便更好地滿足大家在鏈上PVP 的需求。
前面提到很多 AI 內容,Gate 最新推出的 AI 產品包含哪些獨特功能?
Kevin:現在我不想從Gate 的首席商務長角度,而是從個人角度來談談。我在銀行工作了十多年, 2005 年進入銀行時,亞洲地區的相關交易才剛開始,之後到2015 年,雖嘗試將AI 融入交易領域,但因各種因素未成功。然而現在在幣圈看到了曾經期望的應用得以實現,這讓我很感慨。 接下來談談AI 的應用,主要有三個方向。 首先是選幣方面。之前秦老師也提到在市場中如何選擇的問題,我睡覺比較晚凌晨2 點才睡,也沒時間去關注那些信息,但現在的選幣AI 很厲害,它不僅能篩選出幣種,還會說明選擇的原因,而不是等行情延遲很久後才給出結果,避免了無法抄底的情況。
其次是深度教育機器人,也就是Ultra AI。它不僅能給出交易選擇,還將回測結果呈現出來,讓用戶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去選擇交易策略,實際上是利用AI 對過去的交易經驗進行處理,並提供給用戶參考。
最後,考慮到現今資訊量大,資料眾多,使用者難以看完所有內容。以比特幣為例,當用戶選擇比特幣後,按下按鈕,AI 就能給出關於比特幣近期的總結,例如昨天為何下跌等資訊。對於其他文章或直播(像我們今天這樣時長一小時的直播),若用戶沒時間去看,AI 也能提供文字總結,方便用戶快速了解關鍵資訊。
這三個方向的AI 應用,旨在幫助幣圈用戶在資訊繁雜且幣種眾多的當下,更好地利用資訊進行投資決策。
什麼時候可以體驗這些產品?
Kevin:如果你們有Gate 的帳戶,現在就能看到相關功能。這裡不是買賣建議,但在Gate 平台上有一些免費的內容可以使用,例如可以查看資訊,還能看到AI 產生的不同文章或幣種的總結,大家可以先去體驗一下這些功能,看看是否有用,然後將使用感受回饋給我們,這樣我們就能依據回饋對AI 功能進行最佳化。
專案上線後,透過哪些基本面和訊息判斷未來走勢?
Justin:如果一個幣種已經在交易所上線,那我一定會關注它的K 線情況。而在基本面資訊方面,我主要會看產業媒體的新聞,像是 Odaily、Foresight 等。之前也提到過,我每天會把行業媒體首頁的所有內容瀏覽一遍,從中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文章,然後再進行深入研究
NingNing:在判斷某個具體幣種走勢時,對於值得關注的基本面和消息面變動信息的獲取,我目前比較依賴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垂直媒體,例如 Odaily 這樣的垂直媒體;另一方面是Twitter 資訊。而關於基本面,我認為很多時候需要查看專案的原始文件。通常我會藉助Claude 來幫助我閱讀和理解這些文檔,我會與Claude 進行互動溝通,透過多次交流,它能夠為我勾勒出一個相對清晰的專案基本面輪廓,從而幫助我快速理解專案的基本面情況。
是否有指標類工具,判斷產業所處週期與拐點
Kevin:在幣圈,我們會專注在一些特定指標。例如,我們會留意美國那邊的市場週期,實際上在今年年初我們就有所討論,不過當時還沒有深入探究,下一年或許能看得更清楚。這不僅與幣圈的資金流量有關,還會影響其他金融市場,如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所以這類資訊非常有用。 我個人也會專注在一些微觀指標,其中「恐懼與貪婪指數」 讓我覺得很有趣。這個指數的名字起得很好,它能反映市場情緒。當指數顯示市場處於貪婪狀態時,其實並不是好事,意味著市場可能過熱;而當處於恐懼狀態時,人們又往往不敢買入,比如兩年前比特幣價格上萬時,很多人因為市場下跌而不敢買入,後來比特幣跌到14,000 甚至更低。但現在情況不同了,市場行情較好,許多不懂幣圈的人也開始入場,像我們的家人也會問怎麼買比特幣。然而,正如之前 Justin 和 NingNing 所說,這些人缺乏在幣圈分析資料和投資的經驗,這種盲目買入的狀態不太好。所以,「恐懼與貪婪指數」 對我們來說具有警示作用,能幫助我們更能掌握市場情緒與投資時機。
Justin:在這方面,我將其分為兩類。宏觀層面,我會關注聯準會的財政政策,判斷當下處於緊縮週期、通縮週期還是放水週期,同時也會留意川普政策方面是否有重大支持舉措。 從具體指標來看,我常用Trading view,重點放在兩個指數。一是比特幣的市佔率(BTC.D),目前比特幣市佔率在56% 左右,依據前幾個週期的經驗,如果該比率跌到40% 左右,例如38% 至39% ,我會認為市場達到了階段性頂端。 另一個是我較為關注的USDT 的市佔率(USDT.D),目前這一指數在4% 左右,倘若該指數繼續下跌至2% 左右,我會覺得我們這個產業到達了階段性頂點。
NingNing:我和Justin 在方法論上有許多相似之處,我特別重視市場週期。我甚至覺得事件對市場的影響通常只是短期的,甚至微乎其微。就拿近期量子運算突破以及微軟拒絕將比特幣納入資產負債表這些事來說,當下看起來可能很具體,但從長期趨勢來看,幾乎沒什麼影響。與之相比,我更關注像貨幣週期、美國經濟的美林時鐘週期,甚至更大範圍的康波週期等內在的週期性力量,以及短期的季節性效應。 在各類金融市場,包括美股、A 股和我們所在的加密市場,基本每年都會有春季行情和秋季行情。當然,這些行情會因外在周期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例如來得早晚、幅度大小、結束的早晚等,但每年這兩個行情是基本存在的。 當下,我們正處於秋季行情之中。這波回調可以從很多角度找原因,像是聖誕節流動性回落、前期拉升過快引發止盈動力,或者從其他角度也能找到各種理由。但我認為這並不影響秋季行情的持續性,畢竟秋天還沒結束。也許聖誕節會有行情調整期,但鑑於先前已經快速擠壓過了,我覺得聖誕和春節行情反而可能保持相對強勢。而川普正式上任後推出的一系列政策預期,可能會迎來更猛烈的春季行情。所以,至少我自己覺得還是採取右側交易策略比較好,不要太早止盈。
AI 產品目前的瓶頸有哪些?有哪些可能變數可以放大AI 產業的應用?
Kevin: AI 這兩年雖然很火,但其實它已經發展很久了。我在2001 年上大學時就接觸過與自然語言處理相關的AI 知識, 2014 - 2015 年也利用機器學習通關了超級瑪利歐遊戲。如今,生成式AI 讓AI 與一般人的互動增多,大家都在關注AI,但我們要明白,AI 是逐步發展的,並非一蹴可幾。從2001 年到2015 年,再到之前從事教育工作的十多年間,AI 一直在慢慢進步。現在大家對AI 的期望過高,就像當年物聯網剛興起時,大家都在爭論Internet Explorer 和Firefox 哪個更好,而現在大家都在關注OpenAI 的ChatGPT、Google 的BERT 等基礎架構層面的東西。事實上,我們更該關注應用程式場景,當AI 發展到像手機APP 一樣,大家不管背後的技術,只要能用就好,那時焦點就會回到應用上,這也是AI 未來的機會所在。
Justin:自ChatGPT 去年推出,我就深入研究AI 方向,思考其創業和投資機會。去年只有大語言模型,功能稍有欠缺,主要用於學習研究和翻譯。今年AI agent 出現,它是具有執行能力的大語言模型,在存取API 介面後可應用於各產業。但目前AI 的瓶頸在於準確性,去年使用大語言模型時,其輸出結果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機率出錯。在金融領域,無論是市場分析或交易,錯誤都可能導致資產損失;在教育領域,錯誤知識會對知識體系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我希望未來AI 和AI agent 在準確度上能有更好的提升,並且能真正應用到各個產業。
NingNing:我是AI 的重度用戶,產業內的AI 應用與傳統領域有很大差別,主要指向AI 的自主覺醒和AI 成為獨立個體這兩個敘事。在現代法律體系下,銀行不會給AI agent 開獨立帳號,但加密貨幣可以為其創建帳號,像ai16z的Elisa free framework 就支持在特定環境下給AI 創建錢包地址,使其成為有財產的獨立個體,不過目前其地址多處於隱私階段未公開。此外,AI 的自主覺醒方面,像GOAT 等類似「邪教」 的現象,未來可能會演變成如AI wife 等形式,或者與其他系統如DID 系統產生連接,形成經濟循環,以應對AI 帶來的大規模失業問題,當然這只是個人猜想,但未來可能會有很多故事發生在這個領域。
Gate AI 產品的未來目標與計劃
Kevin:關於產品的具體功能,我目前無法一一列舉,因為我們的業務線繁多,也不確定哪個功能會率先推出。但我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那就是「給予創新以社群,而非給予社群以創新」。這意味著我們每一項創新的功能,都是為了讓用戶的每一筆交易更加簡單、高效,全面提升交易體驗。我們不會為了創新而創新,或者單純為了使用AI 而使用AI,這與Gate 最初“Gateway to Crypto” 的理念一致,始終秉持用戶優先的原則,先致力於將用戶體驗優化到最佳,然後再融入相應技術。這就是我們產品功能的下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