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資訊化浪潮的推動下,電信業的傳統商業模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5G 帶來的前期投入壓力持續增大,另一方面由於其收入模式變革遲遲不能實現,導致增值服務至今未見起色。傳統的用戶通訊服務費收入在同業競爭擠壓下持續下滑。如下圖數據顯示,在美國上市的頭部公司中,電信服務業的收入雖然比網路巨頭高出50%,但其獲利能力卻僅為後者的30%。電信業的利潤率僅為網路巨頭的20%,淨收入也僅維持在5% 左右。與網路公司相比,電信業者的市值僅為其30%,顯示出投資人對重資產投入的模式和低成長潛力的信心嚴重不足。
傳統電信業者模式的局限性
傳統電信公司模式依賴用戶為獲得網路存取而簽訂長期合約並支付固定費用,這種所謂「付費使用」的模式在現今數位化時代相當低效。使用者通常只能選擇一個服務供應商,如ATT、Verizon 或T-Mobile,而無法自由切換或同時享受多家服務。這種限制不僅割裂了使用者群體,也忽略了使用者體驗,難以吸引新客戶。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網路服務如搜尋、社群、電商等,幾乎都是免費開放給用戶端的。很難想像谷歌和必應各自服務美國的一半固定客戶,或者阿里、百度、騰訊各自只服務中國的三分之一的固定客戶的話,將會是多麼局限和小規模的應用。營運商日益淪為「通道」角色,儘管整個網路流量都透過他們的基礎設施流通,但他們卻被剝離於最有價值的服務之外。
要擺脫「通道」困境,電信業者必須從付費接入轉向免費接入,以覆蓋全網消費者,提高其網路效應,從而直接向用戶提供高價值服務而非收取有限的固定「通道」費用。然而,這種轉變對龐大且官僚化的電信公司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去中心化電信營運商Roam 的創新模式及其實現
我們關注在這場變革中,Roam 透過其創新的免費使用模式迅速崛起,成為使用Web3 技術與電信服務結合的產業挑戰者。過去一年中,Roam 在沒有大量市場推廣投入的情況下,用戶數和節點數實現了驚人的增長,用戶突破百萬,贏得了大批傳統運營商的關注和支持,成為去中心化物理基礎設施(DePIN)賽道的頭部項目。如下圖所示,Roam 在DEPIN 資料分析網站depinscan.io 中排名第二。
深度剖析Roam 如何運用通訊科技與去中心化模式打造全新的電信業者模式
Roam 是唯一一個透過升級OpenRoaming 架設的去中心化通訊網絡
在全球範圍內,WiFi 和手機網路是無線寬頻存取的兩大支柱。幾乎所有行動端互動都依賴這兩者。因為WiFi 通常是免費使用,其承擔了超過70% 的數據流量(如下圖所示)。在5 G 時代,WiFi 和手機網路的融合趨勢日益明顯。由於5 G 網路的部署密度不足、基地台耗電高且營運成本高,營運商傾向於利用WiFi 網路來分擔流量,以降低營運成本。然而,這也意味著老舊的WiFi 網路已無法勝任,WiFi 的全面升級改造勢在必行。這包括從WiFi 4、WiFi 5 升級到新的通訊協定WiFi 6 和WiFi 7 (值得一提的是,Roam 自主研發的WiFi 路由器是最早一批支援WiFi 6 協定家用路由),以及從傳統的用戶名/密碼登入和Captive Portal 網頁登入轉換為基於Passpoint 和OpenRoaming 的安全性憑證後台自動登入。根據Market and Markets 的市場分析報告,未來五年相關市場預計將成長四倍。
Roam 與WiFi 聯盟和全球無線寬頻聯盟WBA 合作,支援OpenRoaming 的存取改造。 OpenRoaming 網路相較於一般公共WiFi 是一個質的飛躍。普通公共WiFi 用戶往往需要透過一個網頁點擊登錄,這種情況下登入過程不會自動,其通訊往往是不加密的。而OpenRoaming 網路WiFi 則和手機蜂巢網路一樣自動登錄,並且通訊全程安全加密。這種策略合作使Roam 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提供統一的網路存取服務,用戶無需反覆登入不同的網絡,實現真正的在celluar 和WiFi 之間無縫漫遊。透過這種合作,Roam 不僅擴大了其網路覆蓋範圍(全球已有超過4 百萬的OpenRoaming WiFi 熱點),還顯著提升了用戶的使用體驗,滿足了用戶對於便利性和連續性的高需求。
新電信營運商業模式:以用戶免費接取驅動去中心化網路建設
Roam 之所以能吸引大量用戶,關鍵在於它打破了傳統電信的進入壁壘,提供了免費的無線網路存取。透過全球WiFi 網路升級的趨勢,並在業界標準組織的支持下,Roam 吸引用戶參與OpenRoaming 網路的升級。參與者不僅可以升級到更安全、更方便的WiFi,還能獲得全球eSIM 免費流量作為誘因。這種方式使用戶無論透過WiFi 或手機eSIM 接取網路都是免費的。並且,用戶還可以透過網路共建等方式獲得Roam 積分,用來兌換商品和服務。除此之外,Roam 透過硬體網路節點(如Rainier MAX 60 路由器)實現共享CDN 頻寬等,用戶還能從中獲得額外的激勵。用戶透過參與OpenRoaming 網路的建置和驗證的方式,能夠免費獲得能夠在200 個國家使用的全球流量獎勵,這種全新模式不僅大幅降低了網路使用成本,並讓用戶深度參與營運網路的收益分成,從而形成了一個激勵用戶進一步投入網路建設的商業閉環。
這種激勵機制不僅提升了用戶參與度,還幫助Roam 快速建立了活躍的用戶社群。目前,每日有超過60 萬次用戶參與網路品質驗證和回饋,這種高頻使用的場景在傳統營運商的應用中很難實現。 Roam 找到了一條不再是單純「通道」的發展方向,而是讓使用者和相關商家共同受益的網路服務共建社群。同時,Roam 也重視社群與營運團隊的交流,使用者對網路改進貢獻了大量建議。我們曾參與一次關於App 設計的AMA 活動,發現短短一小時內,社群成員就提出了300 多條App 改進建議。這種社群驅動的模式使Roam 能夠快速回應市場需求和用戶期望,在產業中保持競爭優勢。用戶的積極參與不僅推動了網路的優化,也增強了用戶的忠誠度和品牌黏著度。
技術基礎:Web3 和區塊鏈
在使用OpenRoaming 等電信技術以外,Roam 電信網路也離不開Web3 技術的支援。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為資料傳輸和儲存提供了安全保障,確保用戶資料的隱私和安全。 Roam 背後的MetaBlox Labs Inc. 已成為全球OpenRoaming 的十大根身份簽發商之一(唯一的web3 公司),與Cisco 齊名。與其他簽發商不同,Roam 針對OpenRoaming 在中小商家落地難的問題,創新研發了基於W 3 C 去中心化數位身分標準的OpenRoaming 升級方案,有效解決了實施中的技術和成本障礙。
此外,Roam 還允許非WiFi 營運商(如信用卡發行商、遊戲發行商、學校等)輕鬆整合基於去中心化數位身分的OpenRoaming 框架,幫助他們的用戶無成本享受安全、免費的WiFi 漫遊。這種做法不僅擴展了OpenRoaming 的應用程式場景,也擴大了Roam 的影響力,讓更多用戶能夠體驗到便利的網路存取服務。
Roam 預計將成為第一個被大規模採用的WEB3 電信網絡
Roam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在WEB3 行業被全社會知曉和接受度有限的情況下,快速增長超百萬用戶,覆蓋全球近200 個國家和地區。自有節點超82 萬個,甚至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高原、加拿大北部地區、阿拉斯加等地也出現了Roam 的網路節點。
使用者在使用Roam 的過程中也不難發現,透過參與Roam 網路的打卡驗證,每個月可以獲得1-2 GB 的全球免費eSim 流量。如果流量不夠,進一步購買的價格也非常具有競爭力。傳統世界中,使用者在轉換國家或地區時,剩餘的eSIM 流量常常失效,而Roam 的流量則會自動轉換為當地流量。這對於經常跨國旅行的人來說,每月通訊費用可以大幅減少。因此,Roam 有機會很快成為旅行者出行流量的首選提供者。
進一步比較發現,Roam 也有潛力成為用戶本地生活的主要流量供應商。如結合Statista(下左圖) 和OECD (下右圖) 統計顯示,目前平均每位美國人每月花費約30 美元,消耗1 0G 左右的流量。結合Roam 用戶在非漫遊情況下,透過參與OpenRoaming 建設,每個月的無線存取成本可能降低50% 或更多。除了成本節省之外,Roam 的社群驅動模式極大地增強了用戶黏性,並創造了新的營運收入機會。
這種真實有效的應用有望成為區塊鏈和Web3 技術改變人們生活的核心產品。
隨著通訊和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發展,基於安全證書的WiFi OpenRoaming 技術還有望擴展到更多應用場景。特別是在智慧家庭領域,它能夠優化設備的安全和無縫接入,支援AI 代理在智慧家庭中的整合。這不僅提高了使用者體驗,也為智慧生活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Roam 在這背景下也展現了巨大的潛力。
展望未來五年,希望Roam 能在更多行業和應用場景中深耕細作,從個人用戶到企業需求,將自己打造成連接一切的橋樑,實現用戶、設備和AI 的無縫整合,推動真正的智能連接。
透過多方面的努力,Roam 正在重新定義電信業的新商業模式,為用戶帶來更豐富的網路體驗。它不僅是Web3 如何改變產業格局的典型案例,也是未來電信業發展的重要指引。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僅為分享我們所投資企業的案例分析,旨在提供對該企業商業模式、技術基礎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與理解。儘管我們認為所提供的資訊是可靠的,但不對其持久的準確性或適用於特定情況的適當性作出任何聲明。因此,您在進行投資決策時不應僅依據本文章的內容。
本文所表達的任何預測、估計、目標、前景和/或觀點均可能隨時更改,並可能與其他來源或個人所表達的觀點有差異或相反。本文內容僅供資訊用途,不應被視為投資決策的依據,也不應假定為完整。您不應將本文內容視為任何性質的法律、商業或稅務建議,並請在相關事項上諮詢專業顧問。此文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提供投資諮詢服務的要約。我們無法保證文中提到、引用或描述的任何投資標的會獲利,或未來的其他投資必然具有類似的特徵和結果。
對Synergis Capital 管理的基金所做投資的具體清單可在此處查看。請注意,該清單不包括尚未公佈的投資項目。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或出售要約,也不構成對在Synergis Capital 管理的任何投資工具中購買任何權益的招攬。任何關於Synergis Capital 投資工具的投資要約或招攬均僅在提供私募備忘錄或相關法律文件的基礎上進行,決策時應僅依賴這些正式文件中的資訊。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BlockBeats 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