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Fairy,ChainCatcher
原文編輯:TB,ChainCatcher
流動性是維持價格穩定的生命線,而做市商則是這條生命線的守護者。然而,當守護者變成了“掠奪者”,市場會陷入怎樣的混亂?
GPS 上線交易所後 20 分鐘跌破開盤價,價格從 0.15 美元高點暴跌 74% 。 SHELL 從 0.7 美元一路跌至 0.26 美元。 GPS、SHELL 兩代幣擁有幾乎是復刻的價格走勢圖,彷彿被同一隻無形的手操控。
隨著幣安調查和社區用戶的持續爆料,這一事件迅速佔據了所有人的周末話題。一條隱密的利益鏈逐漸浮出水面,We b 3 Port、Whisper、May Liu 等名字被推上風口浪尖,崩盤背後的黑幕比想像中更加驚人......
GPS、SHELL 幣價走勢圖
做市商單邊拋售致幣價崩盤
幣安公告顯示,近期GPS 的價格異常是由某做市商直接導致。這家做市商在 21 小時內僅進行了賣出操作,完全未履行買入義務,大量拋售了 7,000 萬枚 GPS 代幣,從中獲利約 500 萬美元。這種拋售行為導致幣價暴跌,市場流動性幾乎枯竭。
隨後,幣安調查發現,這兩個加密項目都委託了同一家做市商負責其代幣的流動性管理。
於是幣安將該做市商下架,禁止在平台上繼續從事做市活動。同時,幣安沒收該做市商透過違規操作所獲得的收益,並計劃將這些資金用於補償 GPS 和 SHELL 專案的受損用戶,具體補償方案將由專案方進一步公佈。
幕後黑手浮現:市場操縱的完整鏈條
隨著事件的發酵,社區迅速深挖,揭開了幕後黑手的真實面。這次事件不僅揭露了一家操縱市場的做市商,更牽扯出一條長期活躍在幣圈的套利鏈。
加密KOL @_FORAB 爆料稱,GPS 和SHELL 的被動做市商是GSR,而主動做市商則是上海團隊We b 3 Port。
進一步調查發現,We b 3 Port 將代幣配資給了自己關聯的做市商Whisper,後者在 We b 3 port 的幣安帳戶下獲得了內部許可,執行了連續賣出操作,最終導致市場崩盤。多位業者證實We b 3 Port 和Whisper 同屬一個團隊,形成了一個從代幣獲取到變現的完整套利鏈。
May Liu 與“套利流水線”
We b 3 Port 合夥人May Liu 在幣圈的長期商業運作模式浮出水面——從Spark Digital Capital 到We b 3 Port,再到Whisper,她打造了一條專門針對專案方和交易所的套利流水線。
Spark Digital Capital 時代(VC 偽裝):
May Liu 以VC 機構的名義活躍於幣圈,實際上主要做市場外包和FA(財務顧問)業務。她透過包裝項目,取得免費代幣,再由Spark Digital Capital 遊說其他VC 機構投資,讓這些真正出資的VC 變成“接盤俠”,而自己則無本套利。We b 3 Port 孵化器(免費代幣換服務):
2021、 2022 年後,隨著VC 競爭加劇,專案方越來越不願意無償提供代幣,這種套利模式受到挑戰。因此,May Liu 創立了We b 3 Port 孵化器,專門服務早期項目,提供包裝、指導、對接VC 資源等,並以此換取1% -3% 的免費代幣份額。Whisper 做市商(變現出口):
僅靠免費代幣並不足以完成套利,因此We b 3 Port 也設立了Whisper 做市商,表面上是為專案方提供流動性,實則是為「自己的免費代幣」提供變現管道。 Whisper 透過內部授權,可以在幣安等交易所大規模賣出代幣,套現離場,而散戶投資者則成了長期的「提款機」。
@_FORAB 表示:“所謂的一年速通幣安,某種程度上,她們確實做到了,而且做了很久。”
爭議四起,到底誰該為這「垃圾市場」負責?
甩鍋做市商站不住腳
@yuyue_chris 表示:“專案方相當於“印鈔機”,而做市商則是負責幫助專案方將代幣兌現,並按照約定的比例進行分帳。這種利益綁定的關係,做市商單方面違背專案方意願、擅自大規模出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silverfang 88 表示:“我覺得砸盤的決策大概率是項目+做市商一起做的,在行情低迷的情況下,做市商可能會建議項目方儘早拋售,不要格局,因為“幣安新幣都是瀑布”,而項目方對此認可,最終達成共識,共同促成了市場上的連續拋售。
另一方面,專案方本身未能吸引足夠的買盤,市場深度不足,既無法承受拋壓,也難以擴展訂單簿,導致賣單始終佔據主導,價格持續下行。
偉大博弈裡面講過紐交所過去的做市商是如何利用交易所資訊全開放來利用資訊差操控市場割韭菜的。 」
@0x JamesXXX 表示:“還有另外一個問題被大家忽略按照項目方公開的 tokenomics,投資者/孵化機構的代幣還離解鎖時間很遠。 但是為什麼這家機構有這麼多已經解鎖的代幣可以拋售?項目方在欺騙投資者?還是用的其它解鎖代幣比如空投的名義給的這些代幣?”
各方逐利作惡,整個利益鏈需反思
@forgivenever 表示:「市場之所以陷入當前困境,是因為整個產業的利益鏈充斥著各方作惡,卻又揣著明白裝糊塗。
將責任歸咎於個別替罪羔羊,無助於解決問題。真正需要反思的,是交易所、VC、專案方、KOL、做市商等各環節如何共同導致了散戶反覆被收割的局面。 」
針對幣安這次事件的處理方式,市場上也有許多聲音:
@armonio_liang 表示:「如果幣安此舉意在重塑產業規則,推動交易所監管體系的完善,我對此表示支持。回顧華爾街的發展歷程,許多監管制度正是源自於產業自律,以實現更健康的市場環境。
然而,如果這項行動僅是一次運動式清理,意在重新分配機構與一般投資者之間的利益,那麼剔除做市商的做法反而比傳統金融市場更顯獨斷專行,難以令人信服。 」
支持派:幣安淨化市場環境
“點讚幣安,如果作惡沒成本,本來中性的也會逐漸偏向於惡。”
“保護用戶利益,打擊違規行為,幣安這波操作很給力。希望其他交易所也能跟進,共同維護市場秩序。”
“幣安體現了對社區的重視和對行業公平性的追求。”
反對派:幹預市場自由競爭
“雖然做法很正義,但這很不去中心化啊”
「幣安此次「鐵腕」整頓,究竟是出於保護散戶利益,還是意在進一步強化自身對市場的掌控權?畢竟,交易所與做市商之間的微妙關係業內皆知,而幣安自身也未必能置身於這一體系之外。”
這場由 GoPlus 和 MyShell 事件引發的風波,牽扯出了加密產業中深層的利益糾葛和監管缺失。將市場亂象的責任歸咎於個別做市商,過於簡化,忽略了交易所、VC、專案方、KOL 等多方在利益鏈中的角色。
所以,到底誰該為這「垃圾市場」負責?
未來,可能只會是一場無止盡的「偉大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