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eb3 進入新一輪調整期的當下,首次代幣發行(TGE) 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融資手段,而成為了專案與市場博弈的場所。尤其是在當前流動性收縮、投資人信心不足的環境下,如何啟動、以何種方式啟動,成了專案方必須慎重考慮的議題。
IDO,是一種TGE 的常見方式。從早期的Coinlist 等平台,也曾經透過IDO 誕生過許多天王級專案。只是隨著項目數量的增多,IDO 的財富效應有所減少。而Binance 的一舉一動,也時時刻刻挑動著市場的神經。自2025 年以來,Binance Wallet IDO 成為不少計畫啟動的選擇。其「輕門檻、高熱度、強流量」的特性迅速成為市場焦點,吸引了大量新創項目和社區目光,但它同時也暴露了新幣市場結構、估值體系和項目邏輯發生的一系列根本性變化。
然而,這種模式是否真正適合每個專案?哪些項目可以透過它快速放大敘事、完成冷啟動,哪些項目又可能在市場喧囂之後遭遇「高開低走」的困境? Klein Labs Research 團隊對已上線的10 個Binance Wallet IDO 專案進行了系統性的資料研究和結構化拆解,試圖幫助專案方從策略視角做出更聰明的判斷。
一、背景:我們正處在什麼樣的市場週期?
從過往幾個月我們可以明顯觀察到市場投資偏好的演變過程:
早期偏好:高估值+ 低流通模型(VC 主導、短期投機)
中期狂熱:全流通Meme Coin 模式(零門檻炒作)
當前轉折:市場正在回歸對基本面和可持續性強勁項目的關注
同時,TGE 模式的結構也正在經歷三段演化:
早期模式:低估值發行+ 市場價值發現機制(敘事驅動型)
中期模式:高估值發行+ 內部人士套利(透過OTC 或釋放後即賣)
目前狀態:重新回歸低估值開盤(缺乏買盤,無人願意「接盤」)
這種市場狀態最直覺的體現,就是我們看到Binance Wallet IDO 專案低估值上線。專案方必須以極低的估值和釋放比例換取一絲市場關注。而這背後,是一個重要邏輯:
TGE 的估值不是「專案未來價值」的體現,而是對市場流動性、上所預期、敘事強度和做市系統的當下綜合映射。
二、Binance Wallet IDO 的流量效應依舊強大,但節奏掌控成關鍵
從數據來看,Binance Wallet IDO 為專案帶來了明顯的市場關注和品牌曝光:
平均參與人數為80, 965 人;
單次募集資金為60, 000 – 443, 000 BNB;
超募率在6, 900% – 36, 500% 之間。
其中,KiloEx 更是達到36, 492% 的超募率。
Binance Wallet IDO 能夠輕鬆撬動十萬等級的用戶關注,即使在市場整體偏冷的情況下,仍能吸引數千萬美元等值資產流入。
雖然隨著機制優化,用戶的參與門檻有所提高,但可以有效篩選出更具長期價值和粘性的高品質用戶,為專案方帶來更健康的用戶結構與社群基礎,有助於後續社群運作與用戶轉換。
在Binance Wallet 的輕觸達機制支援下,專案方依舊能夠獲得強勁的冷啟動動能,大幅壓縮用戶獲取路徑與冷啟動成本。
三、TGE 模型正在去槓桿化,Wallet IDO 計畫普遍低估值啟動
透過對數據的分析,我們發現Binance Wallet IDO 計畫在代幣經濟上的共通性十分明顯:
IDO 階段代幣釋放比例普遍較低,區間僅為總供應量的2% 至5% ,平均為4.44% ;
首次發行(TGE)階段流通比例通常在20% 至30% 之間,確保初始市場流動性不過度稀釋;
IDO 階段對應的全稀釋估值(FDV)介於1, 000 萬美元至3, 000 萬美元之間。整體來看屬於相對合理甚至略偏低的估值區間。
專案方在這個階段仍願意透過Binance Wallet IDO 進行TGE,有以下一些考量:
產品已成型,需發行代幣接入使用場景/ 激勵系統/ 結算系統;
需要以低成本方式獲取社群關注和交易支持,相當於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市場投放,形成流動性起點;
堅持長期主義理念,接受低估值、低釋放、慢節奏成長。
目前階段的Binance Wallet IDO 專案不得不接受市場信心下滑所帶來的低估值壓力。但同時可以為優秀的專案方預留更多市值的上漲空間。
四、交易所表現:Binance Wallet IDO 是通往Binance 的入場券,而非終點站
在不少團隊的想像中,Wallet IDO 意味著「登陸Binance」。然而現實並非如此:
Binance 現貨上線率為40% ( SHELL、BMT、PARTI、HYPER);
約90% 的專案登陸了Binance Futures 市場;
Bybit 現貨上線 70% ;合約上線80% ;
韓國交易所目前上線率不高,較為非標。
Binance Wallet IDO 不等於Binance 上幣。 Binance Wallet IDO 提供的更像是一張進入Binance 流量生態的試營運門票,是否能「轉正」進入現貨市場,仍需看項目上線後的數據表現、用戶反饋與幣安交易團隊的內部考評。專案方需將其視為“主舞台前的預演”,並為之後的listing、二級流動性支援做好充分準備。
五、價格走勢趨勢:強勢開局,長期表現取決於營運與市場策略
從目前數據來看,大多數Binance Wallet IDO 專案在上線首日表現出色,投資報酬率(ROI)普遍亮眼:
PumpBTC 首日漲幅高達760% ,KiloEx 的回報表現同樣搶眼。
儘管首日價格波動較大,但專案的中長期表現更依賴持續的營運能力、市場管理策略以及清晰的長期發展規劃。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項目(如MyShell、Bubblemaps、PumpBTC)在IDO 後選擇積極拓展韓國市場,以推動後續成長。
雖然Binance Wallet IDO 專案在初期往往熱度爆棚,但若專案方缺乏長遠規劃,便難以抵禦當前市場環境下的多重挑戰——包括買盤乏力、投資者對短期流通盤不再追高的態度,以及中長期基本面支撐不足、敘事價值提前透支等問題。在此背景下,不同項目的市場表現逐漸出現明顯分化。
短期熱度固然易於獲取,但真正決定專案能否走得長遠的,仍是持續的營運能力與市場管理策略。專案方需事先規劃好二級市場的控盤節奏與投資人關係管理,才能避免價格快速回落,實現長期價值的穩定釋放。
六、交易熱度表現:市場關注度與資金動能的真實展現
Binance Wallet IDO 專案的市場表現因專案而異,但整體交易熱度普遍較高:
PARTI、BMT 和BR 這三個項目表現突出,首日交易量均超過2, 000 萬美元
高交易量的出現不僅與初始流量有關,更與專案的敘事強度、代幣經濟設計、市場預期管理密切相關;
IDO 只是熱度的“燃點”,而能否維持熱度並引爆二級市場,取決於整個專案的執行力與營運節奏控制。許多表現不佳的項目在TGE 後快速沉寂,或因缺乏延續性內容輸出來維持話題熱度,或因市場管理失控導致信心快速下滑。
總結:Binance Wallet IDO 是一次「價值篩選器」,更是敘事驗證
Binance Wallet IDO 是目前Web3 專案啟動敘事、打造共識、放大關注度的一種結構化、高槓桿的冷啟動方式。它給予專案方一套透過小成本撬動大聲量的“開局劇本”,但也對團隊的執行力、營運規劃與市場管理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
Binance Wallet IDO 的數據表現,反映整個市場估值邏輯和發行模式的深刻演變。它不是終點,也不是通行證,而是一個可以低成本驗證產品願景、試誤市場機制的窗口。
正因為市場目前正處於低信心+ 低流動性+ 高警覺性的末期,才更需要那些真正願意長期建設的項目走出來,借助Binance Wallet IDO 展示自身產品價值、敘事節奏與營運能力。
它並不適合所有人,但對於那些有清晰故事、明確節奏、長期建立意願的團隊而言,它是進入Binance 生態與主流市場視野的重要跳板。在泡沫破裂的窗口期,市場回歸價值本源。這對於真正想做事情、有長期願景的團隊,反而是一個良性的訊號。
一如所有的平台型IDO,在短暫的歡樂之後,盛宴如何持續?這也是Binance Wallet 需要思考的問題。簡單來說,如果Binance Wallet IDO 能夠持續成為優質資產的首選發射平台,那麼其生命週期能夠盡可能地延長。而這背後,便是對「優質資產」的理解。業界究竟需要什麼項目?哪些項目適合在於這個世界發展?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深度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