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Virtuals Protocol 宣布VIRTUAL 代幣現在可以於Solana 鏈上交易,其官方LP 現已在Meteora 上線,並已為Virtual Protocol 在Solana 鏈上的Launchpad 做準備。同時,Nansen CEO Alex Svanevik 在推特上表示Aave 何時能在Solana 上使用,並隨之艾特了Aave 的團隊成員以及Solana 創辦人等。
但這則推文的留言區卻變成了Solana 幫和Aave 擁躉者的辯論區,而往更廣了看,這也是以太坊生態和Solana 生態在具體應用領域的市場佔有率之爭。
一場關於借貸協議的「口水戰」
Solana 的奶王Multicoin 合夥人Kyle Samani 在這條推文下評論了Kamino,一個Solana 生態的DeFi 借貸協議,意在表示Kamino 就是Solana 生態的Aave。
Svanevik 回覆稱Aave 的規模比Kamino 大10 倍,「如果Aave 的用戶可以輕鬆切換鏈,會是一次巨大的TVL 釋放。」
可Solana 的創辦人toly 和基金會主席Lily Liu 卻不這麼認為。 Lily 表示Kamino 的產品更好,然後相當驕傲的說「今天的指標不代表明天的表現。」toly 則表示支持一個專注於Solana 主網的本土團隊,作為長期投資比支持一個分散注意力的多鏈團隊更為明智,更是直接掐滅了Aave 來掐Solana 的可能性。
在Solana 生態一眾人犀利的評價下,Aave 乃至以太坊生態的支持者也不甘落下風。
Aave 創辦人Stani 直接開火,說Solana DeFi 的現況是抄襲Aave 的舊技術,貼一個半成品的UI,也限制英國用戶使用。儘管Stani 說的是Solana DeFi,但明眼人知道他針對的是同為借貸協議的Kamino。
於是,toly 將Aave 和Kamino 的DeFiLlama 介面發了出來,表示Kamino 的TVL 是Aave 的1/8 ,但收入只有其1/2.5 。 「我不明白為什麼Aave 會是更好的產品,如果從中擠不出收入,TVL 只是一個成本。」
而Stani 也犀利的回覆稱Kamino 的USDC 儲備因子(即平台從每筆交易或資金池中抽取的比例)為15%,而Aave 只有10%,意味著其從用戶資金池中提取的費用更高。 Stani 認為這是Solana 生態系統目前的競爭仍然不足的表現,導致用戶在選擇DeFi 平台時的議價能力較弱,收取較高費用,最終由用戶買單。
而引發這場「口水戰」的正主Alex Svanevik 此時又來添了一把火,他表示Solana 在多個關鍵指標上已超越以太坊,包括活躍地址數、交易量、DEX 交易量以及總Gas 費收入。然而,在TVL 方面,Solana 仍未能超越以太坊。有鑑於此,最直接的策略是吸引以太坊上TVL 排名第一的應用Aave 在Solana 上部署,從而進一步提升其DeFi 生態的競爭力。
在評論區中有人質疑這種說法不合理,因為Aave 在Solana 上部署並不會憑空創造TVL。 Svanevik 解釋說要讓Aave 的部署完全不帶來Solana TVL 的成長,必須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1、Aave 目前的TVL 完全沒有任何資金遷移到Solana;
2、沒有任何新增的TVL 進入Solana 上的Aave。
然而,Aave 已經成功吸引了200 億美元的TVL,所以Svanevik 認為Aave 應該遷移至Solana 上,讓人一時竟分辨不出Svanevik 到底是以太坊maxi 還是Solana maxi。
信任成本高於一切
毫無疑問,Aave 是以太坊生態的核心DeFi 應用,同Uniswap、Lido 等一起構成了以太坊DeFi 核心格局,而社區同樣有人質疑為何以太坊的頂級DeFi 應用會錯過Solana 這樣一個有無限潛力的生態。拋開程式碼等技術因素,讓一個應用程式選擇不遷移至新生態的原因同那些選擇擴展生態的原因一樣,都是為了能夠獲得增量發展。
Virtuals Protocol 擴展至Solana,有了更廣泛的用戶和流動性基礎,而Aave 不去Solana,想必也有關於競爭格局的考量。 Solana 目前的DeFi 版塊已經愈發完善,光是藉貸協議,就有Kamino、marginfi、Save 等多個後期團隊競爭市場份額,Aave 的擴展成本將會比想像的要高。
更重要的是,Aave 已經有的品牌形像也會因為擴充而產生變數。正如社區有人表示「如果一個資金在七到八位數的人希望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獲得高於鏈下的收益,那麼十次裡有十次,都會推薦他們去以太坊上的Aave,而不是Solana、Tron、Celestia 等鏈上的DeFi。」
安全,是一個借貸產品的根基,只有在有足夠的安全審計、應對黑客攻擊的經驗以及成熟的合約設計做支撐時,資金大戶以及普通用戶才會選擇將資產停泊於此。因此,Aave 之所以能夠在以太坊上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借貸平台之一,背後離不開以太坊長久以來沉澱的開發者生態、安全審計案例以及巨大且成熟的資金池。
DeFi 的金融屬性決定了「跑得越久,黏性越大」。這份黏性,根植於對產品合約安全性和穩定性的深刻信任。而這層「信任成本」並不僅僅止於對一條新鏈速度、性能和交易費用的考量,更包含了基礎設施的完善度、審計公司的覆蓋度、社區對潛在安全漏洞的警覺程度,以及在極端條件下能否得到及時彌補的生態反應能力。
相關閱讀:《重新審視Defi:Web3 商業模式最成熟賽道的現在與未來》
回顧以太坊DeFi 這幾年的發展歷程,不少專案都經歷過重大漏洞或安全事件,甚至付出了上億美元的損失。正是在一次次因應與迭代中,才逐步建構了以太坊DeFi 的安全壁壘。 Aave 之所以廣受青睞,正是依託了這一層安全護城河,使其成為大資金量用戶尤其是機構級玩家的首選。換言之,大多數人將Aave 視為「風險較低、收益可觀」的代名詞,尤其針對資金量高達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美元的用戶,安全與穩健永遠排在增量收益之前。
與之對比,Solana 作為高性能的Layer 1 區塊鏈,其確實在交易速度、Gas 費用等方面有一定優勢。但從借貸協議的角度來看,金融應用的核心在於「風險-收益比」。速度快、費用低當然重要,但若無法提供足夠久經考驗的安全性和對抗攻擊的記錄,這樣的優勢往往在DeFi 賽道裡並不足以支撐大量流動性的長久遷移。尤其是藉貸業務,本身要面對清算、利率波動、合約審計、駭客攻擊等多重風險因素;一旦出問題,平台多年累積下來的品牌形象和信任將會被瞬間瓦解,這種「信任成本」遠比技術本身更昂貴。
進一步看,即便Aave 真的選擇擴展至Solana,也不一定能帶來所謂的「憑空增加」的TVL。資金是逐利且理性的,Aave 在以太坊主網所累積的二三百億美元的TVL,也並非願意自動分拆遷移到另一條鏈上。相反,由於各鏈間的底層技術堆疊、開發語言甚至社區文化都有巨大差異,Aave 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資源去適配與審計,這本身就意味著極高的擴展成本和管理風險。更何況,Solana 上現有的本土借貸協議也在日趨成熟,Aave 並不具備一騎絕塵的先發優勢。
因此,在擁有安全障礙、品牌與資金規模三重護城河的前提下,Aave 若執意大規模擴展至Solana,未必是最明智的選擇。畢竟,在DeFi 這場漫長的馬拉松競賽裡,贏得使用者的信任與安全認知,才是最難撼動的核心障礙。